复旦大学在抗战时期通过分迁渝沪两地、灵活调整课程、整合社会资源、坚持爱国教育等方式克服困难,维系教学体系运转。
一、分迁两地建立教学双线
为躲避战火,复旦大学分为重庆北碚夏坝(渝校)与上海(沪校)两部分:
二、课程调整与资源整合
- 教学内容改革:
- 增设军事训练、战时经济等课程,强化救国技能培养。
- 心理学院、土木工程系结合抗战需求开展实践研究。
- 资源筹措:
- 校长李登辉赴南洋筹款15万银元,奠定江湾校舍基础。
- 校友及地方政府协助提供资金、物资,如湖北省教育厅寄送公函支持。
三、师生团结与精神坚守
- 教师坚持授课:邵力子、蒋梅笙等教师在简陋环境中维持高质量教学。
- 学生爱国行动:组织义勇军参与后勤、宣传,三次赴南京请愿抗日,自主修复铁路赴前线。
- 抵制外部干预:校方拒绝国民政府劝阻学生游行,64岁李登辉校长因保护学生遭军警殴打。
四、校舍灵活利用与重建
- 重庆黄桷镇利用荒庙、民房改造教室,上海借祠堂、花园作宿舍。
- 日军占领江湾校区后,沪校迁至无锡大雷嘴筹建新址,战后快速恢复。
2025-07-17 04:47:45
赞 146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