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首页 > 今日 > 今日新鲜事

泥沙学家钱宁逝世

时间: 2025-07-08 07:24:13 阅读: 217


中国泥沙科学奠基人钱宁于1986年12月6日因病逝世,终年64岁。他毕生致力于黄河治理及泥沙理论研究,其学术成果为全球水利工程提供重要范式,被誉为“黄河专家”。

留洋归国:从理论奠基到黄河实践

钱宁1922年生于浙江杭州,1947年赴美留学,师从泥沙权威小爱因斯坦(爱因斯坦之子),成为首位系统研究高速不均匀沙输沙理论的中国学者。他与导师联名提出的“爱因斯坦—钱宁方法”被国际学界广泛应用,30岁即在美国泥沙领域崭露头角。1955年,钱宁放弃优渥条件归国,投身新中国水利建设,成为我国泥沙科学先驱。

表1钱宁学术生涯关键节点

时间事件概要
1951年获加州大学博士学位
1955年归国参与黄河治理研究
1965年出版《黄河下游河床演变》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4年推动成立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

黄河治理:从“节点理论”到治黄突破

钱宁的科研生涯与黄河治理紧密交织。1958年起,他率团队十余次全程考察黄河,足迹遍及干流与支流。通过对比宽浅河段与窄深河段的水流特征,他发现天然或人工的“节点”(如山嘴、河湾)对河道稳定起关键作用,并首创“节点导流”理论,提出通过人工“节点”整治下游河道的方案。

在治理策略上,他首次明确黄河中游5万平方公里区域是粗泥沙核心来源区,集中治理该区域的建议被采纳为国家战略,使黄河年均输沙量减少3亿吨。这一成果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被称为“治黄指导思想重大突破”。

学术传承:从著书立说到全球影响

钱宁晚年系统总结毕生研究,完成《泥沙运动力学》《河床演变学》《高含沙水流运动》三部著作,均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其中《泥沙运动力学》英文版由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出版,成为全球水利学科经典教材。

他主导成立清华大学泥沙研究室,培养出我国首批专业团队。1984年推动成立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并创办英文期刊《国际泥沙研究》,将中国经验推向世界。病重期间仍指导三峡工程泥沙论证,临终前口述完成著作最后一章。

精神遗产:科学与信仰的双重丰碑

钱宁在癌症晚期加入中国共产党,以“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信念坚持科研与教学。其故居保存的笔记显示,他始终将“解决黄河问题”列为最高优先级。2022年清华大学举办钱宁百年诞辰纪念展,展出60余件手稿及实验设备,揭示其“将论文写在祖国江河”的科研哲学。

他设立的“钱宁泥沙科学技术奖”至今颁发15届,激励着新一代水利人。正如国际泥沙协会评价:“钱宁构建的理论框架,让人类与河流的对话有了科学语言。”其学术遗产持续指导着长江三峡、南水北调等世纪工程,见证中国从水利大国向水利强国的跨越。


相关文章更多

    历史上的今天(www.todayonhistory.com) - 免费实用生活学习查询网站
    back_img
    功能直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