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08 07:24:13 阅读: 217
钱宁1922年生于浙江杭州,1947年赴美留学,师从泥沙权威小爱因斯坦(爱因斯坦之子),成为首位系统研究高速不均匀沙输沙理论的中国学者。他与导师联名提出的“爱因斯坦—钱宁方法”被国际学界广泛应用,30岁即在美国泥沙领域崭露头角。1955年,钱宁放弃优渥条件归国,投身新中国水利建设,成为我国泥沙科学先驱。
表1钱宁学术生涯关键节点
时间 | 事件概要 |
---|---|
1951年 | 获加州大学博士学位 |
1955年 | 归国参与黄河治理研究 |
1965年 | 出版《黄河下游河床演变》 |
1980年 | 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
1984年 | 推动成立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 |
钱宁的科研生涯与黄河治理紧密交织。1958年起,他率团队十余次全程考察黄河,足迹遍及干流与支流。通过对比宽浅河段与窄深河段的水流特征,他发现天然或人工的“节点”(如山嘴、河湾)对河道稳定起关键作用,并首创“节点导流”理论,提出通过人工“节点”整治下游河道的方案。
在治理策略上,他首次明确黄河中游5万平方公里区域是粗泥沙核心来源区,集中治理该区域的建议被采纳为国家战略,使黄河年均输沙量减少3亿吨。这一成果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被称为“治黄指导思想重大突破”。
钱宁晚年系统总结毕生研究,完成《泥沙运动力学》《河床演变学》《高含沙水流运动》三部著作,均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其中《泥沙运动力学》英文版由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出版,成为全球水利学科经典教材。
他主导成立清华大学泥沙研究室,培养出我国首批专业团队。1984年推动成立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并创办英文期刊《国际泥沙研究》,将中国经验推向世界。病重期间仍指导三峡工程泥沙论证,临终前口述完成著作最后一章。
钱宁在癌症晚期加入中国共产党,以“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信念坚持科研与教学。其故居保存的笔记显示,他始终将“解决黄河问题”列为最高优先级。2022年清华大学举办钱宁百年诞辰纪念展,展出60余件手稿及实验设备,揭示其“将论文写在祖国江河”的科研哲学。
他设立的“钱宁泥沙科学技术奖”至今颁发15届,激励着新一代水利人。正如国际泥沙协会评价:“钱宁构建的理论框架,让人类与河流的对话有了科学语言。”其学术遗产持续指导着长江三峡、南水北调等世纪工程,见证中国从水利大国向水利强国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