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生物化学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邹承鲁因病医治无效,于2006年11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他的一生贯穿了对科学真理的追求、对国家的忠诚,以及对中国科研体制改革的深远影响。
邹承鲁1923年5月17日出生于山东青岛,少年时期因战乱辗转多地求学。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期间展现卓越学术天赋与爱国热忱。1944年,他响应抗日号召投笔从戎,加入中国驻印军担任运输兵,直至抗战胜利后返校完成学业。
1946年,邹承鲁以全国第一名的成绩通过庚子赔款留英考试,赴剑桥大学深造,师从诺贝尔奖得主凯林教授。在剑桥期间,他独立完成多项开创性研究,包括发现细胞色素C1的性质变化、证明细胞色素B与琥珀酸脱氢酶的区别,相关论文发表于《自然》等顶级期刊。
1.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突破
1958年,邹承鲁敏锐捕捉国际科研前沿,发起并主导人工合成牛胰岛素项目。他提出通过拆分胰岛素A链与B链再重组的技术路线,将天然胰岛素产率从0.7%提升至10%,为1965年全球首个全合成蛋白质的成功奠定基础。这一成果被诺贝尔奖委员会评价为“无法从书本上复制的科学壮举”。
2.酶学研究的奠基性理论
20世纪60年代,他建立“蛋白质必需基团化学修饰与活性丧失定量关系公式”(邹氏公式)及“邹氏作图法”,成为酶学领域教科书级成果。其提出的“酶活性部位柔性假说”颠覆传统刚性结构认知,被国际学界广泛引用。
3.学术遗产与国际影响
主要奖项与荣誉 | 年份 | 意义 |
---|---|---|
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 1982,1987 | 人工合成胰岛素、酶学理论突破 |
陈嘉庚生命科学奖 | 1989 | 亚洲地区生命科学领域最高荣誉 |
第三世界科学院生物学奖 | 1992 | 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科学家 |
邹承鲁以直言敢谏著称,毕生致力于科研伦理建设:
1951年,邹承鲁放弃剑桥优越条件回国,与李四光之女李林(后同为中科院院士)共同投身新中国建设。他主导创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培养出王志珍等院士级学者,构建中国生物化学人才梯队。
在特殊历史时期,他坚持“科学无国界,学者有祖国”的信念,推动中国科研与国际接轨。1980年当选院士后,连续20年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从政策层面推动科技体制改革。
邹承鲁逝世后,其学术思想持续发酵:
邹承鲁的离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但其科学求真精神、家国情怀与道德勇气,仍为中国科技界提供着不竭动力。正如他晚年所言:“真理越辩越明,科学越争越清。”这种直面争议、坚守底线的风骨,恰是当代科研工作者最需继承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