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上的今天

1967年上海工人革命造反派如何实践“抓革命、促生产”以应对资产阶级反动路线??

2025-08-06 01:05:58
上海工人革命造反派通过夺权、批判与生产结合等方式,在运动中维持工业运转并抵制旧体制影响。主要
写回答

最佳答案

上海工人革命造反派通过夺权、批判与生产结合等方式,在运动中维持工业运转并抵制旧体制影响。

主要实践形式

实践方向具体行动
夺权接管发动“一月风暴”夺取部分工厂管理权,成立革命委员会取代旧管理机构。
批判运动组织大规模批斗会揭露“资产阶级路线”,将政治斗争与生产动员结合。
生产组织制定短期生产计划,成立工人突击队,开展劳动竞赛保障工业基础运转。
宣传与教育通过大字报、广播站宣传革命思想,建立“***思想学习班”强化工人理论武装。
联合协作与学生、农民等造反派联合行动,协调资源调配,确保生产与革命并行推进。

具体措施分析

  1. 夺权与机构重组
    1967年初,工人造反派发起“一月风暴”,针对部分工厂的旧管理层进行夺权,成立以工人为主体的“革命委员会”。新机构打破原有科层制,简化决策流程,直接推动生产任务落实。

  2. 政治与生产结合
    在批判所谓“走资派”的同时,强调“停产闹革命就是破坏革命”,要求工人“边斗争边生产”。例如,上海柴油机厂造反派在批斗会后立即组织生产线恢复,确保柴油机产量稳定。

  3. 劳动竞赛与技术革新
    部分工厂发起“抓革命促生产突击月”,鼓励工人提出技术改进方案。上海国棉十七厂通过优化纺织流程,将棉布日产量提升约12%,并将成果归功于“***思想指导”。

  4. 资源调配与跨单位协作
    造反派组织建立跨厂联动机制,协调原材料运输和电力供应。例如,在铁路运输受阻时,通过工人纠察队护送物资车队,缓解部分工厂供应链中断问题。

实施效果与矛盾

  • 短期成效:1967年上半年,上海重点工业部门(如钢铁、机械)产能未出现全面崩溃,部分工厂产量甚至短期上升。
  • 内在矛盾:频繁的政治活动仍导致生产波动,如江南造船厂因批斗会一度延误船舶交付;部分“革命委员会”因缺乏管理经验,后期出现效率下降问题。

2025-08-06 01:05:58
赞 153踩 0

全部回答(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