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秋冬之交,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瞿秋白领导下掀起全国暴动浪潮,激进政策导致多地革命力量严重受挫。
1927年7月汪精卫政权公开反共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武汉召开紧急会议。在共产国际代表罗明纳兹的推动下,时年28岁的瞿秋白被推举为临时政治局常委,取代陈独秀成为党内最高决策者。这场被后世称为"八七会议"的转折点,将土地革命与武装暴动确立为核心方针,却在纠右过程中埋下"左"倾隐患。
莫斯科方面对中国革命的误判成为关键诱因。共产国际执委会第七次扩大会议提出"中国革命已到工农独裁阶段"的论断,新任驻华代表罗明纳兹更将中国定义为"无间断革命"阶段,主张通过全国总暴动直接建立苏维埃政权。这种脱离实际的判断,为后续激进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撑。
1927年11月9日,中共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中国现状与共产党的任务决议案》。文件提出:中国革命性质是"不断革命",要求各省发动城乡暴动,特别强调以武汉、长沙、广州等中心城市为突破点。为强化执行力度,会议同步开展大规模组织调整:
地区 | 暴动计划 | 实际结果 |
---|---|---|
两湖地区 | 全省总暴动夺取中心城市 | 平江、浏阳农军损失超90% |
广东省 | 广州起义建立苏维埃政权 | 三日即告失败,张太雷牺牲 |
江苏省 | 无锡、宜兴等十余县起义 | 两个月内组织全被破坏 |
新任江苏省委书记邓中夏在巡视无锡时发现,所谓"十万农军"实为不足三千人的梭镖队。他在给中央的报告中直言:"用鸡蛋碰石头,徒然消耗革命本钱。"这番谏言却遭政治局批评为"右倾动摇"。
军事冒险带来的惨痛代价在1928年初集中显现:
瞿秋白在《布尔塞维克》杂志发文强调:"知识分子多属动摇阶层,必须由无产阶级先锋队纯化领导层。"1928年1月的统计显示,省级干部中留苏学生占比从11%骤升至43%,而具有实际斗争经验的干部多被调离决策岗位。
这种激进的干部政策造成多重矛盾:
1928年4月,中央政治局在上海秘密召开特别会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半年内的暴动造成中共党员数量从5.8万锐减至1.7万,工农武装损失达83%。会议决议首次承认"对于革命长期性缺乏足够认识",停止全国暴动计划。
具有转折意义的是,保留实力的井冈山根据地此时已发展至宁冈、遂川等六县,朱毛红军规模突破万人。实践验证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可行性,为后续革命策略转型提供了现实样本。这场持续八个月的激进实验,最终以牺牲四万余名革命者的代价,验证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