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师专在红色文化育人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和成效?
桂林师专在红色文化育人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和成效?在当前高校思政教育不断深化的背景下,这一问题不仅关乎学校育人方向,更体现了教育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传承与弘扬。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主动融入红色文化元素,通过系统设计,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潜移默化接受红色精神熏陶。
开设红色文化必修与选修课程
学校不仅设置了“红色文化概论”等必修课,还推出如“革命历史与当代青年责任”“湘江战役与民族精神”等选修课程,让学生从多维度了解红色历史。
将红色资源引入专业课堂
在语文、历史、艺术等专业课程中有机嵌入红色题材内容,比如通过分析抗战文学、红色美术作品,引导学生从专业视角理解红色文化内涵。
打造“行走的思政课”
组织学生赴桂林本地红色基地如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等地开展现场教学,通过实地体验加深对红色文化的感悟。
除了课堂教学,桂林师专还通过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让红色文化真正“活”起来、“动”起来。
定期举办红色主题文艺演出
每年组织红色经典诵读、革命歌曲合唱比赛、红色话剧展演等活动,吸引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用艺术形式传播红色精神。
开展“红色故事我来讲”主题活动
鼓励学生挖掘家乡或身边的红色故事,通过演讲、微视频、图文展览等方式进行分享,增强传承红色基因的主动性。
建设红色文化长廊与展陈空间
在校园内设置红色文化展示区,通过图片、文字、实物等载体,直观展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和地方革命史,营造浓厚的教育氛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桂林师专注重将红色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行动中感悟信仰的力量。
组织红色研学与社会调研
安排学生走进革命老区、乡村振兴一线,通过调研了解红色文化对地方发展的深远影响,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鼓励参与志愿服务与公益活动
引导学生以红色精神为指引,积极参与社区服务、支教帮扶等志愿活动,在奉献中体会红色文化的现实意义。
建立“大思政”协同育人平台
与地方党史研究室、红色场馆、退伍军人事务局等单位合作,共建教育实践基地,形成校内外联动、资源共享的育人网络。
在数字化时代,桂林师专积极运用新媒体手段,打破传统教育边界,让红色文化以更生动的方式触达青年群体。
开设红色文化专题网站与微信公众号
定期推送红色历史知识、革命人物事迹、师生优秀红色作品,实现线上学习与线下教育相辅相成。
制作短视频与微课程
通过抖音、B站等平台发布“一分钟讲党史”“红色记忆”等系列短视频,以短平快的方式吸引学生关注,提升传播效果。
开发VR红色教育体验项目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湘江战役等重大历史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先辈的英勇与牺牲,增强教育的感染力。
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桂林师专在红色文化育人方面取得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多重成效。
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明显提升
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各类红色活动中受到感召,主动向党组织靠拢,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数量持续增长。
校园文化氛围更加积极向上
红色主题活动的广泛开展,使校园内形成了崇尚英雄、学习先进的良好风尚,师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社会认可度与影响力逐步扩大
学校红色文化育人模式受到地方教育部门与兄弟院校的关注,多次受邀分享经验,成为同类院校学习的典范。
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交织、价值观念碰撞的复杂环境下,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更应坚守红色文化这一精神高地。桂林师专通过课程、活动、实践、新媒体等多元路径,把红色资源转化为育人优势,不仅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更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时代精神作出了积极示范。这种润物无声、久久为功的教育方式,值得更多教育同行借鉴与推广。
在现实中,不少高校的思政教育仍停留在理论灌输层面,而桂林师专的实践表明,只有将红色文化融入学生成长的每一个环节,才能真正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标。未来,如何进一步挖掘地方红色资源、创新教育形式,仍是各大高校需要深入探索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