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美国通过政治干预、经济渗透和军事布局,逐步取代英法在中东的影响力,构建以自身利益为核心的区域秩序。
领域 | 具体措施 | 典型案例 |
---|---|---|
政治控制 | 扶持亲美政权,推动泛阿拉伯主义与反共意识形态结合 | 1953年伊朗政变推翻摩萨台政府 |
经济渗透 | 石油公司垄断资源开发,美元绑定石油贸易 | 1945年《石油协定》保障美企权益 |
军事存在 | 建立军事基地网络,组建地区安全联盟 | 1955年巴格达条约组织成立 |
苏伊士运河危机后的战略调整(1956年)
英法撤军后,美国提出“填补真空”政策,承诺向中东国家提供军事援助,直接介入地区冲突。例如1958年黎巴嫩危机中,美军登陆贝鲁特支持亲西方政府。
以色列作为战略支点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后,美国向以色列提供先进武器和资金,使其成为对抗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堡垒,同时通过《戴维营协议》(1978年)强化以埃关系控制权。
石油美元体系的构建
1974年与沙特达成协议,规定石油贸易以美元结算,将中东石油利益与美国经济霸权深度绑定,形成“石油-美元-军火”循环链条。
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与中东国家开展基建合作和能源交易,强调平等互惠,例如中阿合作论坛框架下的技术转移与产能合作,与美国单边干预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全文完)
这种冲突是否折射出地方保护主义与黑恶势力的共生关系?其背后是否存在跨地域利益链的争夺?一、核心人物
祁述志在任时究竟是凭借怎样的作为被群众赋予“打黑局长”这一称号?在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