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10-30 04:23:45 阅读: 177
古印度最古老的纪念性宗教建筑佛塔中安放着佛陀的舍利和教义,其通常装饰蛇与树。蛇与树是印度早期佛教中常见的神灵图像,具有守护作用,也构成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新展早期佛教艺术的名称。
展览以超过125件来自印度的罕见文物,揭示了为佛陀造像之前,佛教艺术的起源。展览现场,一尊印度新德里国家博物馆馆藏的红砂岩的富饶女神,她戴着沉重的首饰,背上两只孔雀栖在一朵莲花上,宣告着季风的到来。
当地时间7月20日,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展览开幕式上,五名身着袈裟的僧人吟诵巴利语,发出如大海般的宁静声音。周围的古老雕塑投射出另一种视觉音乐,仿佛置身于夏日派对。
带有蛇纹样的佛塔浮雕,来自印度南部安得拉邦的阿玛拉瓦蒂大佛塔,公元一世纪下半叶。浮雕描绘了一座佛塔,缠绕蛇娜迦,是佛塔内文物的最高保护者。另有一层菩提树叶制成保护伞盖在佛塔顶部。
这些雕塑在展厅中被灯光点亮,像是从黑暗中深雕而成、发出宏伟的光辉。你可能难以想象展览背后包括外交、物流的重重困难。博物馆和策展人用了十多年的时间里将这些作品聚集在一起,其中有50多件首次离开印度。过去多年来,美国博物馆几乎没有呈现过如此大规模的印度古代艺术展览,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再次看到。
佛陀雕像,石灰石雕刻,泰伦加纳,公元3世纪。佛教作为一种信仰,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提倡万物有灵、众生平等。展览以土地为始,这是佛陀所见和理解的、精神驱动的自然。
佛陀出生于公元前五世纪,是一位王子,名叫乔达摩·悉达多。悉达多一诞生,就被阿私陀仙人等八个婆罗门用神通观见并预言将成为一代转轮圣王,或者出家成道为最尊贵的悟道者。他的父王为了避免他出家,在王城中驱逐一切可以看见的痛苦、丑陋的事物,而留下欲乐、美好的事物。然而悉达多终究出游见到了老人、病人、死人,察觉到人世无常,又见到修行的沙门庄严相好,便决定放弃王室继承人身份和尊贵生活,出家禅修悟道,成为印度当时漫游的苦行者之一。
他很快意识到自己处于一个充满精神力量的世界,树木有灵魂、鸟类传授智慧、蛇拥有保护力量……世间还有大量的自然精灵。比如,雄性夜叉(yakshas)和雌性药叉女(yakshis),他们有丑有美,有恶有善。
药叉女(Yakshi,一种女性精灵),来自印度南部安得拉邦的阿玛拉瓦蒂大佛塔,公元前二世纪中叶。在经历苦难后,悉达多于35岁时在毕钵罗树(后被信徒尊为菩提树)下成佛。之后他走遍恒河两岸,向人们宣讲自己发现的甚深真理,渐渐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听取他的教法。佛陀认为众生平等,反对种姓制度,毫不吝啬地向社会各阶层和各身份的人宣讲妙法。他在其后的几十年中四处游行,招收了许多弟子,佛教影响逐渐扩张。
绘有安得拉邦佛塔的石板。印度特伦加纳邦卡里姆纳加尔区杜利卡塔大佛塔,公元前1世纪。佛陀在80岁的高龄时逝世(佛教称之为涅槃),此时佛教已经成为一种信仰。对于艺术来说,更重大的意义是,构建了建筑的规制,佛塔就是其中之一。佛塔基于传统南亚的土坟,由烧制的砖石和压实的土壤构建而成,并嵌入佛陀舍利。
展览入口,参观者们在一座巨大的仿建佛塔中,凝视着公元前240-200年的文物。佛塔是大都会展览中反复出现的视觉元素。高耸、可以进入的仿建佛塔是帕特里克·赫伦 (Patrick Herron)展陈设计的关键特征。走入这座佛塔,观众可以看到公元前三世纪的圣物,这些水晶碎片、小珍珠和金片小花排列成光芒四射的曼陀罗图案。
比普罗瓦(Piprahwa,位于印度北方邦锡达特那加尔县,相传释迦牟尼入灭后,火化所得舍利分至八个窣堵坡,分别奉祠,此地为其中之一)大佛塔中的舍利,孔雀王朝时期,公元前 240-200 年。比普罗瓦大佛塔中的文物,包括半宝石、水晶、珍珠和贝壳。
这个建筑底座很可能是一座狮子的雕像底座,位于佛塔入口处的纪念柱上。其正面雕刻着一群拜象,这一景象反映了公元5世纪中国法显僧侣的描述,他讲述了大象用鼻子为佛塔浇水并献花的神奇故事。
在雕刻着悉达多成佛时领悟的自然与超自然世界的浮雕石板上,一位威严的蛇神守护着佛塔的大门。一棵巨大的伞形树木遮蔽着佛塔的顶部。附近的一块浮雕中,一个表情严肃、长满毛发的自然精灵仿佛从石头中像薄雾一样显现。
这个雕塑群的核心是代表着佛陀觉醒的菩提树,以及中央的邦巴胡特大佛塔,大约公元前150至100年。在这座佛塔以及其他来自印度北部和南部的动物崇拜佛塔浮雕中,你会看到人们跪立、祈祷、飞翔的画面,这里展现了自然与超自然之间的交融。早期佛教的公众崇拜带有一种欢庆的氛围,与万物有灵论的自然崇拜相似。除了仪式和游行,还有食品小贩、熏香摊贩和街头艺人,这种场景在今天印度仍然可见。这些场合弥漫着关于天堂的兴奋和丰富气氛,同时也关乎人间烟火。
位于印度安得拉邦贡图尔地区的阿玛拉瓦蒂大佛塔的佛塔浮雕,大约公元3世纪。佛陀本人很少出现在这些浮雕中,但在早期佛教艺术中,他的形象常常以符号的形式呈现,如空王座、燃烧的柱子、脚印或佛塔本身。即便描绘佛陀生平场景的作品也是如此。似乎在他涅槃之后,再复原肉身被视为一种亵渎。
在名为“全球背景下的佛教艺术”的展览中,策展人通过展示两件精美的贸易品,展示了次大陆与地中海世界之间的长期交流。其中一件是公元一世纪罗马的海神波塞冬雕像的青铜复制品,于20世纪40年代在印度西部被发现并保留在当地博物馆。另一件令人惊叹的作品也是一世纪的作品,是一尊完全裸露且妩媚的美女雕像,称为“雅克希”,它在南印度被雕刻,于1938年在庞贝遗址被发现。
在这些雕塑作品中,可以看到罗马与印度同时期的作品互相借鉴的痕迹。人物雕像也开始在犍陀罗等政治和宗教中心广泛流传。大约在公元三至四世纪,受到大罗马和次大陆之间商业海上贸易的推动,这种风格开始向南传播。佛陀的形象也开始以肉身的形式出现,他的雕像穿着袈裟,取代了旧的自然崇拜中的蛇神和树灵,成为寺庙的主要崇拜对象。
在展览的尾声,几尊印度佛陀像将展厅营造出一种寺庙的氛围。在视觉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展览的叙事和佛教历史的变化。在公元五至六世纪晚期这些佛陀像被制作时,佛教的版图正在发生变化。展览中的佛像,制作于公元3世纪,展现了印度佛教艺术在早期阶段的活力与魅力。佛教在印度的命运却经历了兴衰起伏。婆罗门教的兴起以及后来教的入侵都对佛教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到了19世纪末,佛教才在印度复兴。
如果你不了解佛教的历史背景,很难从展览中猜出它后来的命运。这些早期印度佛教艺术展现了人类与神灵的紧密连接,仿佛与大地、树木、花卉、鸟类交织在一起。走过展览最后一个展厅的富有表现力佛像,你会感受到一种原始与自然的美,此时“现代”似乎成了一种负担。这场展览将持续到11月13日,向人们展示了来自印度的佛教艺术的魅力与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