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5月,国民政府从重庆迁回南京,结束了抗战时期的“陪都”状态。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政治中心的重新确立,但也成为国共矛盾激化的重要转折点。
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迅速恢复了对东部地区的行政控制。原重庆时期分散的机构重新整合,形成了以南京为核心的决策体系。但这一过程加剧了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尤其是“CC系”与“军政系”对资源分配的争夺。
地区 | 还都前状态 | 还都后变化 |
---|---|---|
南京 | 日军占领区 | 行政中枢重建 |
重庆 | 战时陪都 | 降为西南行政中心 |
华北 | 中共根据地扩展 | 国共军事摩擦升级 |
还都后的国民政府拒绝承认中共在解放区的合法地位,导致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南京成为国民党军事指挥中心,蒋介石在中山陵频繁召开军事会议,部署对山东、陕北等地的重点进攻。
通过还都南京,国民政府获得美国更大力度的军事援助。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使南京政府在外交层面实现突破。但这种依赖也导致中国主权进一步受损,条约中关于内河航行权的条款引发广泛争议。
国民政府推行“接收敌产”政策,将日伪资产收归国有。但由于官僚腐败,大量资产被私人侵吞,引发“五子登科”(房子、车子、票子、条子、女子)的民怨。同期法币超发导致通货膨胀加剧,1947年上海物价指数较抗战前上涨47万倍。
南京重建了《中央日报》等官方媒体体系,但《大公报》《观察》等民间报刊持续批评政府腐败。知识界围绕“民主建国”议题形成对立阵营,1948年“行宪国大”期间,胡适等人公开质疑选举合法性,加剧了意识形态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