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出版于1936年,当时全球经济正处于大萧条的阴影中,传统经济学理论无法有效解释和解决经济衰退、大规模失业等问题。传统理论基于萨伊定律,认为“供给会创造自身的需求”,储蓄和投资会自动达到平衡,市场机制能够自我调节实现充分就业。凯恩斯在《通论》中对传统储蓄与投资关系的分析提出了颠覆性观点,为宏观经济学带来了重大变革。
传统经济学认为储蓄和投资主要取决于利率,利率的灵活变动会使储蓄自动转化为投资,从而实现二者的均衡。凯恩斯则否定了这一观点,他认为储蓄和投资是由不同因素决定的。储蓄主要取决于收入水平,而不是利率。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的储蓄倾向也会增加。而投资决策更多地受到企业家对未来预期收益的影响,即资本边际效率。当企业家对未来经济前景乐观时,资本边际效率较高,投资会增加;反之,投资则会减少。这种对决定因素的重新界定,打破了传统理论中利率作为关键调节变量的假设。
传统理论认为储蓄和投资通过利率的调节会自动达到均衡,经济始终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凯恩斯则指出,储蓄和投资的均衡并不必然意味着充分就业。在现实经济中,由于有效需求不足,投资往往小于储蓄,从而导致非自愿失业的存在。凯恩斯强调总需求在经济中的关键作用,认为只有通过政府干预,刺激总需求,才能使投资和储蓄在充分就业的水平上达到均衡。例如,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减少税收等财政政策来刺激投资和消费,提高总需求。
传统理论将经济波动归因于外部干扰因素,如技术创新、自然灾害等,认为市场机制能够迅速恢复均衡。凯恩斯则认为经济波动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的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又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性偏好这三个基本心理规律有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导致消费增长赶不上收入增长,资本边际效率递减使得投资动力不足,流动性偏好则使得人们更愿意持有现金,从而减少了货币的流通速度。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总需求不足,进而引发经济衰退和失业。凯恩斯的这一观点为政府采取反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凯恩斯在《通论》中对传统储蓄与投资关系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颠覆性观点,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认识。他的理论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支持,推动了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对后世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