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上的今天

中国启动“八六三计划”开启高科技自主创新时代

2025-03-06 11:04:00
1986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这一由王
写回答

最佳答案

1986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这一由王大珩等科学家推动的战略决策,奠定了中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关键地位。

四位科学家的深夜长谈

1986年初春,北京中关村一间普通办公室内,光学专家王大珩、核物理学家王淦昌、自动控制专家杨嘉墀、无线电电子学家陈芳允展开了一场改变中国科技命运的对话。面对美国“星球大战计划”、欧洲“尤里卡计划”的科技围堵,四位学者联名起草《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提出“若错失机遇,二十年后再无翻身可能”的警示。

这份仅有三页纸的报告,三天内直抵中南海。邓小平在建议书空白处写下两行批注:“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找专家论证后速报”。由此,中国开启了对标国际前沿的科技长征。

百亿投入背后的战略抉择

1986年秋,国务院组织212名专家完成三轮封闭论证。数据显示,当时中国人均GDP不足300美元,但中央毅然批复100亿元专项经费——相当于当年全国财政支出的5%。计划确立七大主攻方向:

领域战略目标
生物技术粮食安全与基因工程突破
航天技术空间站建设与卫星系统研发
信息技术超算与通信网络技术攻关
先进防御导弹预警与反导体系构建
自动化技术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开发
能源技术核能利用与清洁能源突破
新材料半导体与特种合金材料研制

1996年补充的海洋技术领域,使主攻方向扩展至八个。

改写产业格局的十五年

计划实施首十年即取得1200余项成果,其中60%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成、曙光超级计算机问世、抗虫棉推广种植等突破,使中国在全球高技术产业版图中占据席位。特别在生物工程领域,乙肝疫苗国产化使接种成本下降97%,直接促成新生儿乙肝感染率从9.8%降至0.3%。

1991年4月,邓小平视察863成果展时挥毫题词“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推动实验室成果向生产线转化。青岛海尔、深圳华为等企业通过技术嫁接,在智能制造、通信设备领域形成国际竞争力。

从跟跑到领跑的基因传承

计划催生的创新体系持续释放能量: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航天、2012年蛟龙号深潜器、2020年北斗全球组网等重大工程,其技术源头均可追溯至863项目。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人才培养机制——该计划实施期间,累计培养硕士以上人才5.2万名,其中27人当选两院院士。

三十八年过去,当年划定的七大领域已有六项进入全球第一梯队。最新统计显示,中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1986年的0.6%跃升至18.7%,数字经济规模突破50万亿元。这场始于科学家忧思的科技突围,正在书写新的历史篇章。

2025-03-06 11:04:00
赞 181踩 0

全部回答(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