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陵县政府在优化营商环境专题询问会上如何回应企业提出的执法规范问题? 宁陵县政府在优化营商环境专题询问会上如何回应企业提出的执法规范问题?企业在执法过程中遭遇标准模糊、程序不透明等问题时,政府究竟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来保障合法权益?
宁陵县政府在优化营商环境专题询问会上如何回应企业提出的执法规范问题?
在区域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营商环境已成为地方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宁陵县作为豫东地区重要的产业聚集区,近年来吸引了大量中小企业落户,但部分企业反映的"执法不规范"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检查频次过高影响正常经营、自由裁量权运用不透明引发争议、跨部门协同执法标准不一等问题,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在此背景下召开的优化营商环境专题询问会上,企业代表直指执法环节痛点,县政府相关负责人如何回应?背后又折射出怎样的治理逻辑?
在询问会现场,某制造企业负责人坦言:"去年接受各类执法检查27次,其中重复检查占比近四成,每次都要准备整套资料,严重影响生产计划。"这类声音并非个例,调查显示,宁陵县中小微企业普遍存在"三怕"心理:怕检查走过场却留痕追责、怕处罚标准模糊导致同案不同判、怕执法人员选择性执法。
| 企业主要诉求 | 具体表现案例 | 涉及执法领域 | |--------------|--------------|--------------| | 减少重复检查 | 同一厂房消防设施月内被3个部门分别查验 | 应急管理/住建/市场监管 | | 明确处罚尺度 | 类似噪音投诉案件罚款金额相差5倍 | 生态环境执法 | | 规范自由裁量 | 相同违建问题有的责令整改有的直接拆除 | 城乡规划管理 |
这些问题的存在,本质上反映了传统行政执法模式与现代企业发展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县政府法制办主任在回应时直言:"过去确实存在'重管理轻服务''重处罚轻指导'的惯性思维,必须通过制度性改革破除这种路径依赖。"
针对企业关切,县政府在询问会上推出"三维联动"改革方案,从制度设计、执行机制、监督保障三个层面同步发力。
制定《涉企行政执法行为负面清单》
明确禁止"未经预约突击检查""强制要求法定代表人到场""随意扩大检查范围"等12类不当行为,将执法权限关进制度轨道。清单特别规定,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等紧急事项外,同一行政机关对同一企业的常规检查每年不得超过2次。
推行"综合查一次"改革
整合市场监管、环保、消防等15个高频执法部门的检查事项,编制覆盖87个行业领域的联合检查手册。例如对食品加工企业,将生产许可核查、卫生标准验收、排污监测等7项检查合并为单次完成,检查时间压缩60%以上。
建立动态调整的裁量基准体系
针对企业反映强烈的"同案不同罚"问题,按照行业类别细化处罚标准。如在环保领域,根据违法情节轻重将罚款幅度划分为"轻微(0-30%)、一般(30%-70%)、严重(70%-100%)"三级九档,并配套典型案例指导手册。
实施"执法全过程记录+双随机一公开"
要求执法人员佩戴执法记录仪全程录像,检查结束后24小时内上传至政务云平台。推行"双随机"抽查机制,通过电脑摇号确定检查对象和执法人员,检查结果实时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创设"说理式执法"工作法
在行政处罚文书中增加"违法事实认定依据""裁量基准适用说明""整改建议清单"三部分内容。某建材企业负责人反馈:"现在收到的处罚决定书就像法律说明书,不仅告知哪里违规,还说明为什么罚、怎么改,心服口服。"
建立执法回访评价机制
对重大行政处罚案件实行"一案三访":处罚前听取陈述申辩、处罚中告知救济途径、处罚后跟踪整改效果。20XX年累计开展执法回访132次,企业满意度达91.6%。
组建民营企业家法治观察员队伍
从全县筛选30家不同规模企业代表担任观察员,定期参与执法案卷评查和制度修订听证。20XX年通过观察员反馈优化了5项执法程序,调整了3类不合理检查指标。
开通"营商环境直通车"线上平台
开发集成投诉举报、进度查询、法规咨询功能的微信小程序,承诺涉企执法投诉3个工作日内响应、15个工作日内办结。平台运行半年来受理执法类诉求217件,办结率100%。
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
委托律师事务所每季度开展执法质量评估,重点监测选择性执法、趋利性执法等突出问题。首期评估报告显示,企业对执法规范性评价同比提升28个百分点。
为确保改革举措落地生根,宁陵县建立了"三位一体"保障机制:
能力提升工程
开展执法人员"每月一法"专题培训,邀请法官、律师解析典型败诉案例。20XX年累计组织执法轮训12期,参训人员覆盖率达100%,执法证考试通过率提高至93%。
考核倒逼机制
将规范执法纳入部门年度绩效考核,设置"企业复议诉讼败诉率""重复检查率""投诉办结时效"等反向指标。对连续两年排名末位的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问责。
数字赋能监管
投入运行智慧执法监管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识别异常检查行为。系统自动预警"短期内多次检查同企业""处罚金额偏离基准值30%以上"等风险点,为精准监督提供数据支撑。
这场专题询问会折射出的不仅是政府回应企业诉求的积极姿态,更展现了县域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路径。当执法权力在制度的轨道上规范运行,当政府服务与企业需求实现同频共振,宁陵县的营商环境必将迎来更高质量的跃升。正如某参会企业家所说:"规范的执法就像透明的玻璃窗,既保护了我们免受风雨侵扰,又让我们清晰看见公平正义的光亮。"这种双向奔赴的政商关系,正是优化营商环境最深厚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