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波作为博奇科技董事长兼总经理,如何带领企业实现2023年59.26%的营收增长? 李玉波作为博奇科技董事长兼总经理,如何带领企业实现2023年59.26%的营收增长?他是通过哪些具体策略突破行业瓶颈、激活市场潜力,最终交出这份亮眼成绩单的?
在当前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市场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科技企业想要实现超50%的营收增长绝非易事。博奇科技却在2023年交出了营收同比增长59.26%的成绩单,这背后离不开董事长兼总经理李玉波的精准布局与战略落地。作为掌舵人,他如何带领团队突破行业周期压力、激活新增长极?我们从市场策略、产品创新、管理优化三个维度拆解其核心方法论。
李玉波在2023年初便提出:“科技企业的增长不能依赖市场红利,而要创造客户需求。”博奇科技过去主要聚焦传统工业自动化设备,但这类业务受制造业投资波动影响大,增长天花板明显。李玉波带领团队做了两件事:
其一,深入一线挖掘“隐性需求”。 他亲自带队走访华东、华南20余家制造企业,发现中小工厂普遍存在“设备联网难、数据孤岛多”的痛点——虽然采购了自动化设备,但缺乏统一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导致生产效率提升有限。基于此,博奇科技快速调整产品线,推出“轻量化工业物联网解决方案”,将设备监控、故障预警、能耗分析等功能集成到一台终端机上,成本仅为传统MES系统的1/3,却能解决80%的中小工厂核心需求。
其二,聚焦高潜力细分赛道。 李玉波注意到新能源产业链(如光伏组件生产、锂电池封装)对自动化设备的精度和稳定性要求极高,且客户愿意为高质量方案支付溢价。他果断将研发资源向该领域倾斜,与头部光伏企业联合开发“光伏硅片自动分选系统”,通过视觉识别算法将分选效率提升40%,良品率提高至99.8%,当年即拿下3个亿元级订单。
| 市场策略对比 | 传统模式 | 李玉波调整后策略 | |--------------|----------|------------------| | 目标客户 | 大型制造企业 | 中小工厂+新能源高价值客户 | | 产品定位 | 通用自动化设备 | 定制化解决方案(物联网+垂直领域) | | 增长驱动 | 价格竞争 | 需求创造与技术溢价 |
博奇科技的营收增长离不开产品的“硬实力”。李玉波常说:“科技企业没有‘差不多’的产品,只有‘能不能解决客户问题’的产品。”他在产品研发上推行了两项关键改革:
一是“技术攻坚+场景适配”双轨并行。 针对工业场景中常见的“高温、高湿、粉尘多”环境,李玉波要求研发团队与一线工程师共同驻厂测试,历时6个月攻克了“防尘防水传感器”“抗干扰无线传输模块”两项核心技术,使设备故障率从行业平均的8%降至2%以下。同时,针对不同行业需求开发模块化功能包——比如为食品加工企业提供“卫生级材质+快速清洗接口”,为电子厂增加“防静电设计”,大幅提升了产品的场景适配性。
二是“小步快跑”的迭代机制。 传统科技企业的新品研发周期通常需要12-18个月,但李玉波将博奇的研发流程压缩至6-9个月,并建立“客户反馈-每周迭代”的闭环:每个项目组配备专职客户经理,收集用户使用数据后,研发团队在24小时内响应优化需求。例如某光伏客户的反馈“分选系统夜间识别不准”,团队3天内便升级了红外补光模块,客户满意度直接拉满,后续又追加了2条产线的订单。
李玉波深知,企业规模扩大后,仅靠个人能力无法支撑持续增长,必须依靠机制激活团队战斗力。他在2023年重点推动了三项管理变革:
首先是“事业部制+项目制”混合管理模式。 将公司按行业划分为新能源、传统制造、海外市场三大事业部,每个事业部独立核算利润与成本;同时针对重大项目(如亿元级订单)成立跨部门专项组,由李玉波直接担任总指挥,打破部门墙,确保资源高效调配。这种模式下,新能源事业部的营收占比从2022年的25%提升至2023年的42%,成为增长主引擎。
其次是“人才密度”优先的人力策略。 李玉波坚持“宁可薪资高10%,也要招最合适的人”——2023年研发投入占比提升至12%(行业平均约8%),并引进了15名具有华为、大疆背景的技术骨干,组建了“工业AI算法”“精密机械设计”两个核心团队。同时推行“内部创业计划”,鼓励员工针对细分需求提出解决方案,优秀项目可获得公司注资孵化,当年就有3个内部项目转化为实际营收来源。
最后是“客户成功导向”的考核体系。 改变过去以销售额为主的考核指标,将“客户复购率”“解决方案交付满意度”“售后问题响应速度”纳入管理层KPI。数据显示,2023年博奇科技的客户复购率从65%提升至82%,老客户贡献的营收占比超过60%,形成了稳定的增长基本盘。
Q1:为什么选择从传统设备转向解决方案?
A:单一设备市场竞争激烈、利润薄,且容易被替代;而解决方案能绑定客户长期需求,通过服务与技术增值提升利润率(博奇2023年毛利率较2022年提高5个百分点)。
Q2:如何平衡研发投入与短期收益?
A:李玉波认为“今天的研发是明天的饭碗”,坚持将每年营收的10%以上投入研发(2023年达12%),重点攻克客户痛点技术,用产品力换市场溢价。
Q3:管理变革中最难的部分是什么?
A:打破部门壁垒和惯性思维。李玉波通过“事业部+项目制”双轨制明确权责,同时以身作则——他本人直接参与重点项目决策,推动资源向高潜力业务倾斜。
从市场洞察到产品创新,从管理优化到团队激活,李玉波带领博奇科技实现59.26%营收增长的背后,是一套“以客户为中心、以技术为基石、以机制为保障”的系统性打法。在科技行业竞争加剧的当下,这种既脚踏实地又敢于突破的策略,或许正是中小企业突破增长瓶颈的可借鉴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