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作文“中国关键词”命题中,如何从给定的12个候选词中挑选并有机串联3个关键词,既体现文化特色又展现时代特征?
在高考作文“中国关键词”命题中,如何从给定的12个候选词中挑选并有机串联3个关键词,既体现文化特色又展现时代特征?本问题想深入探讨:面对众多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关键词,我们该以怎样的思路去筛选与组合,才能写出一篇既有文化底蕴,又紧贴时代脉搏的高分作文?
我们要明确“中国关键词”这一命题的核心意图。它不仅考察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深度,还要求考生能够将这种文化与当下中国的社会变迁、科技发展、国际形象等时代特征结合起来。
所以,选词的第一步,是要在12个候选词中,找出能同时承载“传统”与“现代”的词语,或者找到传统与现代之间有关联的桥梁。
面对12个候选词,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筛选?以下是三个实用策略:
如果你对“京剧”背后的文化内涵了解较深,同时知道近年来“国潮”兴起,年轻一代如何通过现代方式传承京剧,那这个词就值得选。
通过对比传统与现代,可以自然带出时代变迁。例如:
| 传统文化关键词 | 对应现代关键词 | 联系点 | |----------------|----------------|--------| | 书法 | 数字书写/电子书 | 书写方式的演变 | | 京剧 | 短视频传播 | 传统艺术的新舞台 | | 中医 | 健康大数据 | 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融合 |
这样的组合,不仅体现了文化传承,也反映了技术进步如何赋能传统。
2024年,诸如“人工智能”“碳中和”“一带一路”“新能源”等词热度持续上升。如果能在作文中引入这些词,并与传统价值观如“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相结合,文章会更具深度与现实关怀。
选好三个关键词之后,如何将它们自然、有逻辑地串联在一起,是作文成败的关键。
例如,选取“书法”“数字艺术”“青年文化自信”:
比如“高铁”“一带一路”“汉语热”:
这样串联,不仅逻辑顺畅,还能体现时代的大格局。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中国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的读者,我认为,写好“中国关键词”类作文,最重要的是找到“文化根脉”与“时代脉动”的交汇点。
比如我曾看到一位考生以“京剧”“短视频平台”“Z世代”为关键词,讲述了年轻人在抖音、B站上通过短视频传播京剧脸谱、唱段,甚至与流行音乐融合创作,让京剧焕发新生。这篇文章不仅文化气息浓厚,还紧贴当代青年生活,获得了高分。
这启示我们:不要把文化写成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要让它走进当下生活,成为时代的一部分。
在具体操作中,还需避开一些常见误区:
记住:好的作文,不是词的堆砌,而是思想的流动。
为了帮助大家理清思路,这里提供一个简易操作流程:
高考作文“中国关键词”表面上是词语的组合游戏,实质是对学生文化素养、逻辑思维与现实感知能力的综合考察。选对词,串好线,讲透点,你就已经赢了一半。
真正的好文章,从来不是靠华丽的辞藻堆出来,而是靠对生活的观察、对文化的理解和对时代的洞察写出来的。
所以,当你下次面对这12个候选词时,不妨问问自己:这三个词,能不能讲出一个既有文化温度,又有时代呼吸的故事?
如果能,你就已经找到了打开高分作文之门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