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日报在数字化转型中采取了哪些措施?其电子报和移动端应用如何服务读者?
在媒体融合不断深化的当下,宝鸡日报的数字化转型具体从哪些方面展开?这些转型举措又如何通过电子报和移动端让读者感受到变化?
为打破传统纸媒传播局限,宝鸡日报首先进行了技术架构的迭代。搭建了集内容采编、发布、数据分析于一体的数字化平台,实现稿件从采写、审核到多平台分发的全流程线上操作,大幅提升了内容生产效率。同时引入大数据分析工具,通过追踪读者阅读习惯,为内容调整提供数据支撑。
改变以往单一的文字报道模式,转向“图文+音视频+直播”的多元内容矩阵。针对本地重大事件、民生热点,推出短视频解读、现场直播等形式,比如对宝鸡国际马拉松、非遗文化展等活动进行全程直播,让读者获得更直观的体验。还成立了新媒体专项采编团队,专注于适合数字平台传播的轻量化内容创作。
整合原有纸媒资源与新兴平台,构建“一端一报多账号”的传播体系。除了升级电子报和官方移动端应用,还在主流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开设官方账号,形成内容联动分发机制,确保优质内容能触达不同圈层的读者。
电子报在保留报纸原有栏目结构的基础上,增加了分层阅读功能。读者可根据兴趣选择“本地新闻”“政务资讯”“文化旅游”等专题板块,避免信息繁杂带来的阅读压力。同时对重要稿件添加相关背景链接、延伸阅读,帮助读者更全面理解内容。
考虑到不同读者的阅读习惯,电子报支持“白天/夜间模式”切换、字体大小调整,还可一键收藏、分享感兴趣的文章。对于老年读者,简化了操作流程,首页设置“一键直达”常用栏目,降低使用门槛。
| 功能模块 | 服务场景举例 | 读者价值 | |----------------|---------------------------------------|------------------------------| | 互动留言区 | 针对民生报道发起“意见征集” | 让读者观点成为报道参考 | | 便民服务入口 | 社保查询、公交实时动态、疫苗接种提醒 | 实现“新闻+服务”一站式体验 | | 本地社群板块 | 兴趣小组交流、线下活动报名 | 增强读者间的连接与归属感 |
通过用户注册信息和阅读历史,移动端会智能推送读者关注的内容,比如长期关注教育的读者会收到学区划分、招生政策等相关资讯。还推出“定制推送”功能,读者可自主设置关注的领域和接收时间,减少无效信息干扰。
作为经常通过“历史上今天”这类平台关注本地动态的读者,能明显感受到宝鸡日报数字化转型后的变化。以往获取本地新闻只能等报纸投递或上网搜索零散信息,现在打开移动端就能即时看到最新报道,遇到疑问还能在留言区直接与编辑互动。这种变化不仅让信息传递更高效,也让读者从“被动接收者”变成了“主动参与者”。
从实际效果来看,宝鸡日报的数字化转型并非简单的渠道迁移,而是通过技术赋能内容、服务贴近需求,让地方媒体在保持权威性的同时,更接地气、更有温度。这种探索也为其他地方媒体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参考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