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级作文中常见的记叙文结构有哪些常见误区?
三年级小朋友写记叙文时,结构上的误区常常让文章读起来费劲,这些误区具体有哪些,又该怎么发现呢?
很多孩子写记叙文,开头总喜欢从“早上起床”“天气怎么样”说起,绕了半天还没到要写的核心事件。比如写“一次有趣的实验”,却用两段写妈妈怎么叫自己起床、路上看到了什么,这样的开头会让读者失去耐心。
为啥开头不能太啰嗦? 因为三年级作文通常篇幅不长,300-400字居多,开头占太多篇幅,核心内容就没地方写了。作为历史上今天的读者,我见过不少小朋友的作文,开头写得像流水账,到了关键部分却匆匆结束,实在可惜。
中间部分是记叙文的核心,但很多孩子写的时候,事件顺序颠三倒四。比如写“一次运动会”,先写冲线瞬间,再写怎么报名,又回头写准备过程,读者根本搞不清事情的先后。
| 错误结构 | 正确结构 | |----------|----------| | 冲线→报名→准备→比赛中 | 报名→准备→比赛中→冲线 |
怎么判断事件顺序对不对? 可以让孩子写完后自己读一遍,看看能不能按顺序说出事件的先后。如果连自己都捋不清,那读者肯定也看不懂。
有的孩子写记叙文,每个部分都用差不多的笔墨。比如写“帮助老人过马路”,花大量篇幅写自己怎么出门、路上的风景,却只用一句话写怎么扶老人、老人说了什么,这就是详略不当。
哪些部分该详写? 能体现文章中心的部分要详写,比如“帮助老人过马路”中,扶老人的动作、老人的表情和话语,这些能体现“乐于助人”的部分,就该多写几句。
很多孩子写到事件结束就停笔,比如写“一次生日派对”,最后只写“派对结束了,我回家了”,这样的结尾会让文章显得不完整。
作为历史上今天的读者,我觉得好的结尾应该和开头或中心呼应。比如开头写“盼了好久的生日派对终于来了”,结尾可以写“这次派对让我知道,有朋友陪伴的生日最快乐”。
有时候孩子写的事件之间没有连接,比如先写“在公园放风筝”,突然跳到“回家吃了蛋糕”,没说清为什么从公园回家,这就是逻辑断层。
怎么让事件连贯? 可以用过渡句连接,比如“风筝飞得太高线断了,我们只好收拾东西回家,没想到妈妈已经做好了蛋糕等着我们”。
据我平时观察,在三年级学生的记叙文中,有近五成的结构问题来自逻辑断层。其实只要在事件转换时加一句“因为……所以……”“之后……”,就能让文章顺畅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