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欺凌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伤害极大,社会层面可以从哪些方面发力,为孩子们筑起一道安全的网络防线呢?
要让网络欺凌者付出代价,首先得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国家相关部门应根据网络欺凌的新形式、新特点,及时修订和完善法律法规,明确网络欺凌的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赔偿、行政处罚乃至刑事责任,让法律的“牙齿”更锋利。同时,互联网行业也需要建立更严格的行业规范和自律机制,比如要求社交平台、游戏公司等制定清晰的网络欺凌防治规则,明确平台的监测、处置和报告义务,不能让平台成为网络欺凌的“温床”。
平台责任与技术手段 | 具体做法 |
---|---|
内容监测与过滤 | 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对用户发布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和过滤涉及网络欺凌的信息,比如侮辱性词汇、恶意P图、人肉搜索信息等。 |
快速举报与处理机制 | 设立便捷、醒目的举报入口,简化举报流程,保证用户能快速提交网络欺凌相关证据。平台接到举报后,要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核查处理,对确认存在欺凌行为的账号采取禁言、封号等措施,并及时向受害者反馈处理结果。 |
隐私保护措施 | 加强对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保护,防止不法分子利用这些信息进行精准欺凌。比如严格设置个人信息可见范围,提供匿名社交选项时也要有相应的风险防控。 |
防止网络欺凌不是某一个部门或机构的事,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政府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和监督检查;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和心理健康辅导,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辨别是非能力;家长要履行好监护责任,多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上网情况,引导孩子文明上网、安全上网;社会组织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为受害者提供心理援助和法律咨询等服务。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形成一张覆盖广、反应快的保护网。
一方面,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网络欺凌危害及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网络欺凌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营造“零容忍”的社会氛围,让网络欺凌行为无处遁形。可以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媒体、社区宣传栏等多种渠道进行宣传,也可以组织专家进学校、进社区开展讲座。另一方面,要重点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引导,培养他们的网络道德和法治观念,教会他们辨别网络欺凌行为,掌握正确的自我保护方法,比如遇到欺凌时要及时保留证据、向信任的人求助。同时,对于遭受网络欺凌的未成年人,要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和关爱帮扶,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