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卸任临时大总统后,面对袁世凯独裁、军阀割据、共和制度未稳等现实,认为推翻帝制仅是阶段性成果,社会变革仍需推进。
现实矛盾 | 具体表现 |
---|---|
共和制度根基薄弱 | 袁世凯复辟帝制,宪法遭破坏 |
中央与地方权力失衡 | 军阀割据,国家分裂态势加剧 |
列强干预持续存在 | 外国势力操控中国经济与外交 |
孙中山认为革命需实现“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但民国初期:
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提出系统改革方案,但实际推行受阻:
1913年“二次革命”、1917年护法运动等事件,均体现孙中山为维护共和制度继续斗争。其晚年推动“联俄联共”政策,进一步说明对革命未竟事业的清醒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