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通过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甲骨文、金文考证,首次系统论证中国存在奴隶制社会阶段,为唯物史观学派确立了历史分期框架。
核心贡献 | 具体内容 |
---|---|
历史分期突破 | 提出殷商为奴隶制社会、周代进入封建制的分期模型,打破传统王朝循环史观 |
方法论创新 | 开创"二重证据法":将地下文物(甲骨/青铜器)与传世文献互证 |
经济基础分析 | 聚焦生产工具演变(石器→青铜→铁器)与生产关系变革的关联性研究 |
阶级斗争阐释 | 通过《周易》《诗经》解读古代社会矛盾,揭示贵族与平民的权力关系重构 |
一、构建理论范式体系 该书以《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为理论框架,重新解构中国古史:
二、奠定实证研究基础 通过甲骨卜辞考证,证实商代存在大规模人祭、殉葬现象,为奴隶制论断提供关键物证。青铜器铭文分析揭示周代"封建"本质是土地等级分配制度,形成完整的证据链。
三、学派传承路径 1930年代至1950年代,吕振羽、翦伯赞等学者延续该研究范式,形成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完整解释体系。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后,该框架成为主流历史教学大纲的理论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