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3-21 13:12:06 阅读: 203
1937年北平协和医院的实验室里,刚完成耳科手术的罗森首次听闻白求恩描述的华北战场。透过这位加拿大医生带来的前线见闻,罗森开始组织纽约医学界向中国解放区输送药品器械。他在曼哈顿的诊所成为秘密中转站,三年间累计运送27批医疗物资,其中包括当时稀缺的磺胺类药物和外科手术套装。
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对日宣战使援华行动合法化。罗森牵头成立"中美医疗援助会",通过《纽约时报》发起募捐,仅1943年就募集到价值430万美元(折合当前约7500万美元)的医疗设备。该组织特别注重培训中国医护人员,先后资助89名医学骨干赴美进修。
1950年代麦卡锡主义肆虐时期,罗森因公开呼吁承认新中国政权遭到调查。联邦调查局档案显示,他在1954-1957年间被传讯11次,诊所营业额下降63%。面对压力,罗森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论医学无国界》,强调"病毒不分意识形态,医者眼中只有病患"。
1971年10月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后,68岁的罗森率领首个美国医学代表团访华。在人民大会堂新疆厅,周恩来总理握着他的手说:"二十三年过去,您头发白了,但赤诚之心依旧。"这次访问促成了北京协和医院与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的耳科联合研究项目。
罗森生前九次访华行程构成中美医学交流的重要节点:
时间 | 主要成果 |
---|---|
1971年10月 | 建立首条中美耳科医师培训通道 |
1974年4月 | 在沪举办显微外科手术示范教学 |
1977年9月 | 推动中国首例人工镫骨植入手术成功实施 |
1979年11月 | 促成12所美国医学院对华开放进修名额 |
1981年10月 | 启动老年性耳聋防治合作研究项目 |
在北京友谊医院的耳科实验室,罗森改良的微型手术器械至今仍在服役。他设计的弧形耳镜角度调整器,使中国医生在鼓室成形术中的操作精度提升40%。"这些器械跟着我参加过朝鲜战场。"2019年受访的耳鼻喉科泰斗王正敏院士回忆,"罗森教授手把手教我们如何在野战条件下进行听力重建。"
1981年10月29日抵京的罗森,原计划参加首届国际耳显微外科学术会议。在首都医院病房,他强忍病痛完成了会议主题报告《耳科手术的精细化发展》,文稿中特别强调:"中国同行在颞骨解剖研究上的突破,将改写梅尼埃病的治疗指南。"
11月5日凌晨的病榻前,罗森将未完成的《比较耳科学》手稿交给助手。这部融合中美病例分析的专著,后来由他的中国学生整理出版,其中关于耳硬化症的地域差异研究,至今仍是该领域的经典文献。
罗森夫人海伦·范德努特遵照遗愿,将丈夫的骨灰分为两份。留在中国的部分安葬于他首倡建立的北京耳科研究所庭院,青铜纪念碑上用中英文镌刻着:"这里安息着一位用听诊器倾听时代脉搏的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