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首页 > 今日 > 今日新鲜事

我国首次成功分离艾滋病病毒科研纪实

时间: 2025-03-21 13:08:35 阅读: 168


1987年11月7日,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的实验室传出重要消息:科研团队首次从外籍艾滋病患者血液样本中成功分离出病毒毒株。这项突破标志着我国艾滋病基础研究实现从"被动防御"到"主动解析"的关键跨越,为后续诊断试剂开发、流行病学追踪及药物研发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生物学基础。

病毒入侵的早期预警

早在1981年美国报告首例艾滋病病例时,长期从事肿瘤病毒研究的曾毅院士就敏锐察觉到传染风险。通过追踪国外文献,他注意到血液制品可能成为传播途径,随即在国内展开系统性排查。1982年美国某公司向浙江医疗机构赠送的血液制品引起曾毅团队警觉,通过追踪19名接受过该制剂的病患,最终在1985年从4名儿童血样中检出HIV抗体阳性。

这些发现证实HIV早在1982年就已通过受污染的第Ⅷ因子血液制品进入我国。更令人震惊的是,接受治疗的4名血友病儿童成为我国最早的本土感染病例,这一发现比国内首例外籍患者确诊提前两年。

分离攻坚的技术突围

1987年某外籍患者在昆明病逝后,曾毅团队抓住宝贵时机采集样本。当时国内尚未建成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科研人员冒着极高感染风险,在普通实验室条件下启动病毒分离。他们突破常规实验方法,仅用7天就完成病毒扩增培养,成功获得首株HIV-1AC毒株。

分离过程中,团队创造性采用"双重验证法":先用患者特异性血清确认病毒身份,再将病毒传代至易感白血病细胞进行二次验证。这种严谨的双保险机制确保研究结果的科学可靠性。

科研突破的连锁效应

首批毒株分离成功后三个月内,团队即开发出国产快速诊断试剂盒。与进口试剂对比数据显示:

检测指标国产试剂进口试剂
灵敏度99.2%98.7%
特异性99.5%99.3%
检测时长2小时4小时
存储条件常温冷链

该成果使我国在1988年初实现艾滋病诊断试剂自主供给,检测成本降低70%。基于本土毒株建立的基因数据库,为后续发现HIV在我国的独特变异规律奠定基础。1992年发布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我国早期流行毒株呈现明显地域特征:

  • 华东地区:以B亚型为主(占83%)
  • 西南边境:CRF07_BC重组型(占91%)
  • 中部省份:多亚型混合传播

这些发现直接指导了差异化防控策略的制定。

学科建设的蝴蝶效应

病毒分离工程催生出我国首个艾滋病研究人才梯队。参与项目的12名核心成员中,9人后来成为省级疾控中心技术骨干,3人进入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库。实验室建立的病毒传代技术体系,在1998年应对CRF01_AE新型重组毒株入侵时发挥关键作用,将病毒溯源时间从常规的6个月缩短至28天。

曾毅团队开创的"临床监测-实验室研究-公共卫生干预"三位一体研究模式,成为我国传染病研究的范式样本。其建立的病毒资源库至今保存着1987年以来分离的327株HIV毒种,为全球17个研究机构提供过关键毒株。这项历时三年的科研攻关,不仅改写了我国传染病防治史,更在病毒学研究领域树起重要里程碑。


历史上的今天(www.todayonhistory.com) - 免费实用生活学习查询网站
back_img
功能直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