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3-21 09:49:59 阅读: 197
1935年10月3日,意大利30万军队分三路入侵埃塞俄比亚,试图将东非殖民地连成一片,并控制红海至印度洋的战略通道。意大利总理墨索里尼宣称:“这是罗马帝国复兴的关键一步。”然而,埃塞俄比亚作为少数保持独立的非洲国家,早在1896年阿杜瓦战役中便击败过意大利殖民者,此次战争被其视为国家存亡之战。
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迅速向国联控诉,要求依据《国际联盟盟约》第十六条对意大利实施全面制裁,包括武器禁运、经济封锁和军事干预。然而,国联行政院拖延至10月7日才通过决议,仅模糊认定意大利为“侵略者”,未采取任何实质性行动。
国联名义上对意大利实施制裁,但措施存在严重缺陷:
制裁类别 | 具体内容 | 实际效果 |
---|---|---|
武器禁运 | 禁止成员国向意大利出售武器 | 未限制石油、钢铁等战略物资 |
经济制裁 | 冻结意大利海外资产 | 英国仍允许意军使用苏伊士运河 |
外交孤立 | 谴责意大利违反《国联盟约》 | 未驱逐意大利的国联成员国资格 |
英法主导的国联理事会以“避免激化矛盾”为由,拒绝封锁苏伊士运河,致使意大利军队得以畅通无阻运输物资。美国虽未加入国联,但通过《中立法案》向意大利出售石油,变相支持其军事行动。1935年12月,英法外长秘密拟定《霍尔-赖伐尔协定》,提议将埃塞俄比亚三分之二领土割让给意大利,进一步出卖埃塞主权。
面对装备悬殊的战争,埃塞俄比亚军民以长矛、弓箭对抗意大利的坦克与毒气:
1936年5月,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沦陷,海尔·塞拉西流亡英国。意大利宣布建立“意属东非帝国”,国联于7月取消制裁,默认侵略结果。
意埃战争成为法西斯国家试探英法底线的试验场:
英国首相张伯伦曾辩称:“妥协能换取长久和平。”然而,1939年意大利与德国签订《钢铁条约》,直接加剧欧洲战争风险。
意大利外长齐亚诺在日记中写道:“国联的软弱令人发笑,我们只需坚持到底。”这一事件印证:对侵略者的纵容终将导致更大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