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首页 > 今日 > 今日新鲜事

张国焘向中共中央检讨错误

时间: 2025-03-20 09:52:05 阅读: 201


1937年2月6日,张国焘在延安向中共中央提交书面检讨,承认其在长征期间的政治与组织错误,成为党史上的重要节点。

事件背景:从分裂到统一

1935年红军长征期间,张国焘作为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因战略方针分歧与中央产生矛盾。他拒绝执行北上决策,率部南下并另立“中央”,导致党内严重分裂。1936年,迫于军事失利与共产国际压力,张国焘取消第二“中央”,率部北上与中央红军会师。1937年初,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开始系统清算张国焘的错误路线。

检讨内容:五大错误与根源

在题为《从现在来看过去》的书面检讨中,张国焘承认以下错误:

错误类型具体表现
战略判断失误过分夸大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观因素,忽视客观条件制约。
否定中央红军贡献抹煞中央红军在长征中的英勇斗争和布尔什维克的坚定性。
质疑中央方针对中央提出的北上抗日战略方针持怀疑态度。
对抗组织原则拒绝接受中央的批评与指示,并曲解其意图。
破坏党内团结以“组织对立”方式挑战中央权威,导致分裂危机。

张国焘将错误根源归结为“军阀主义倾向的发展”,即个人权力膨胀导致脱离党的集体领导。

党内反应:有限宽容与持续警惕

中共中央对张国焘的检讨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针,保留其政治局委员职务,并任命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然而,党内高层对其诚意存疑。毛泽东在后续会议上指出:“张国焘的检讨是表面的,他的错误是路线问题,必须长期观察。”

后续发展:叛逃与历史定论

1938年4月,张国焘借祭黄帝陵之机投靠国民党,彻底背叛革命。中共中央随即开除其党籍。1949年后,张国焘流亡香港、加拿大,晚年曾试图与中央接触回归,但因拒绝公开认错未果。

历史影响与镜鉴

张国焘事件揭示了三个关键问题:

  1. 权力监督机制缺失:军阀主义倾向暴露党内民主集中制执行漏洞。
  2. 路线斗争复杂性:战略分歧若脱离集体决策,易演变为组织危机。
  3. 思想改造长期性:形式化检讨无法替代真正的政治觉悟提升。

(引用资料:)


历史上的今天(www.todayonhistory.com) - 免费实用生活学习查询网站
back_img
功能直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