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3-18 10:17:13 阅读: 179
20世纪30年代,全球经济危机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矛盾。德国与日本作为一战后的“失意者”,不约而同选择通过对外扩张转移危机。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德国以“大炮代替黄油”加速扩军,退出国际联盟以摆脱军备限制。同期,日本在侵占中国东北后,由广田弘毅组阁完成军事法西斯化,将侵略定为“基本国策”。两国均将苏联视为战略威胁,但受制于国际压力,需以意识形态为幌子结成同盟。
1936年6月,德国向日方递交协定草案,核心是“反共产国际”名义下的情报共享与军事协作。为降低英、美等国的警觉,公开条款仅强调“交换共产国际活动情报”及“共同防卫措施”。11月25日,日本驻德大使武者小路与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完成签署。
协定包含一份秘密附件,直指苏联:
条款类型 | 内容概要 |
---|---|
公开条款 | 缔约国需互通共产国际情报,对受共产国际威胁的第三国采取联合行动。 |
秘密附件 | 若一方遭苏联“无端攻击”,另一方不得采取任何减轻苏联负担的行动。 |
《反共产国际协定》的签订揭示法西斯国家两大策略:
这一协定不仅加速了二战的爆发,更警示国际社会:对侵略者的妥协与误判,终将付出惨痛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