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09 04:40:06 阅读: 232
1970年12月25日,一份标注着"绝密"字样的文件从北京中南海发出。这份仅有百余字的批复,不仅改变了长江中游的地理格局,更成为中国现代水利史上极具战略意义的决策节点——毛泽东亲笔写下"赞成兴建此坝",开启了世界水电史上罕见的"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超级工程。
1969年深秋的武汉东湖宾馆,毛泽东与武汉军区司令员曾思玉、湖北省长张体学的对话,成为葛洲坝工程的起点。当两位地方主官提出在三斗坪建设三峡大坝的构想时,毛泽东用军事家的敏锐指出:"现在修三峡工程不现实,原子弹来了怎么办?"。彼时中苏关系紧张,三线建设正如火如荼,任何重大工程都需考虑战备安全。
在否定三峡方案的同时,毛泽东展现出战略家的前瞻性。他手指地图提出:"可考虑在葛洲坝建低坝,既能发电又不至成战争隐患"。这个建议迅速被纳入技术论证,1970年10月湖北省委提交请示报告,两个月内即完成从地方动议到中央决策的全流程。
1970年12月30日的开工典礼,见证了特殊年代的建设奇观。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以"大会战"形式涌入宜昌,34岁的技术员邱昌黎回忆:"荒坡上芦席棚连绵数里,油毡顶棚漏雨就用脸盆接"。当时宜昌总人口不足14万,却要容纳超10万建设者,城区旅社床位仅1400张,居委会三天内紧急改造21处临时安置点。
建设阶段 | 时间跨度 | 关键突破 |
---|---|---|
一期工程 | 1970-1981 | 大江截流、首台机组发电 |
停工调整 | 1972-1974 | 技术方案重新论证 |
二期工程 | 1982-1988 | 全面竣工并网 |
工程推进并非一帆风顺。1972年因泥沙淤积等技术难题被迫停工,周恩来总理亲自组建技术专家组。建设者创造性采用"静水通航、动水冲沙"方案,在长江主航道上实现"水上立交",27孔泄洪闸可抵御百年一遇洪水。1981年大江截流时,原计划7天的任务提前至36小时完成,水利部原副部长刘书田在现场宣布:"截流成功!"
这座总投资48亿元的工程,彻底重塑了宜昌的城市格局。1970年至1988年间,城区面积从2平方公里扩展至2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增长2.5倍。更为深远的是,葛洲坝积累的施工经验直接为三峡工程铺路,其首创的船闸系统、大坝结构成为后续工程的"技术孵化器"。
当1988年最后一台机组并网发电时,这个装机271.5万千瓦的超级工程,年发电量已达157亿千瓦时,相当于年省燃煤1020万吨。从战备考量到经济引擎,葛洲坝的蝶变印证着中国工程力量从追赶到引领的跨越。如今站在西陵峡口眺望,这座被毛泽东称为"现在想不到困难"的工程,依然在长江黄金水道上书写着新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