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11-08 00:58:09 阅读: 386
作者:米粒妈
每年的高考季节,报考话题总是备受关注,仿佛与高考作文一样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弦。毕竟,对于每一个家庭而言,参与感极强,谁还没点“报考路上的坎坷”的经历呢?
今年,因为一场关于“新闻学”的论战,这个话题更加热闹。起因在于一位被广大考生家长所熟知的“考研名师”张雪峰在一次直播中,被问及一个关于孩子报考的问题。一名理科分数为590分的孩子想要报考新闻专业,家长们纷纷向张雪峰征求意见。
张雪峰言辞激烈地表示,对于这位考生来说,选择新闻专业并不是明智之举。他情绪激动地表示,如果他是家长,会立刻为孩子选择一个不同的专业。这一观点引发了广泛讨论。张雪峰认为新闻专业就业难,大部分新闻系的毕业生最终会选择转行。对于一个高分考生来说,完全有更多其他值得考虑的专业选择。
重庆大学新闻系的张小强教授对此表示强烈反对。他批评张雪峰误导公众,呼吁大家不要被这样的网红所忽悠。张小强教授坚信新闻专业具有广泛的就业前景,不仅可以在主流媒体工作,还可以自主创业、进入互联网大厂、考取公务员等。
两人观点各异,立场不同,让人难以判断谁的说法更有道理。张雪峰的“身体不适”入院也许只是因为他选择了躲避这一争议。
其实不仅仅是新闻学,我们可以轻易在网上找到各种关于“容易失业的专业盘点”、“所谓的热门专业实则就业难”的文章。在我们的办公室,也有两位新闻专业的同事。她们表示,虽然媒体行业工作的同学不多,但新闻专业的就业前景并不局限于媒体行业。有些同学考取了公务员、进入了咨询公司、成为了老师或翻译,也有许多进入了各大国企、外企和私企。与张小强教授所说的一样,新闻专业的就业范围其实很广。
同事们还提到,在实习过程中发现,很多记者并非真正的新闻专业出身,而是其他领域背景的毕业生。这足以说明,许多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上并不局限于所学专业本身。比如学物理的去银行工作、学化学的转行金融等。这早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当然也不能忽视理想与选择之间的矛盾和纠结。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家长更需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和理想选择一条适合孩子的道路前进而不只是单纯以就业为导向做决定今天米粒妈想强调的是理想对于一个十八岁的年轻人来说是多么重要这几年米粒妈面试过许多人发现许多人的大学专业与应聘岗位并不对口仔细询问后发现大多是父母填报志愿时的“干预”导致毕业几年后他们依然想尝试追寻自己的梦想比如选择师范当老师稳定且有寒暑假学会计不用风吹日晒学医方便家人未来就医学金融赚钱多等等等等这些选择看起来都很美好但真正的决定应该基于孩子的兴趣和理想而不是仅仅基于就业前景和经济收益家长在考虑孩子的未来时不能仅仅基于表面的热门专业或是传统的观念而是需要与孩子共同深入探讨真正理解孩子的兴趣和能力找到最适合孩子的道路米粒妈呼吁家长们在报考时更加重视孩子的理想和兴趣在做出决定前与孩子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为孩子未来的道路铺设坚实的基石。在报考这一重要时刻为孩子把握方向的同时也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和理想让孩子的未来更加美好和充实。多少18岁孩子的梦想,因为家长的一句“没有经历过社会的磨练”,而被残酷地扼杀。为何那个敢于闯入球场拥抱梅西的少年,会让无数成年人感动至深?原因无他,只因他做了只有这个年纪才拥有的无畏与勇气。
对于18岁孩子们的梦想,成年人可能会觉得它们稚嫩、不切实际,但这正是人生的必经之路。如果孩子们完全按照我们的想法去选择和度过人生,那他们过的就仅仅是“父母规划好的人生”。
记得前几年,一位湖南的“留守女孩”高考取得了676分的优异成绩,她选择报考北大考古专业。这一选择在网上引发了热烈讨论。不少人冷嘲热讽,认为她选择了一个冷门专业,未来找工作会遇到困难。这个女孩从小就热爱历史和文物,受到樊锦诗先生的影响,她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今年,又有一位山东的00后女孩,因为热爱小众梵语巴利语,被保送到北大。她并非跟风或者一时兴起,而是从小就视季羡林先生为偶像。如果我们只从就业和薪资的角度去考虑,那么这两个女孩可能都会被家长要求改变专业。
其实,能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的孩子,是非常了不起的。但前提是,孩子需要对这个专业有基本的了解,而不是盲目跟风。家长们需要更长远地规划孩子的教育,培养孩子的兴趣,让他们找到真正的热爱。
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进,新高考模式如3+3或3+1+2的实施,看似给孩子更多选择,实则对家长和孩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家长需要在孩子上高中之前,就探讨好未来的专业选择和高考科目。虽然最终选考科目是高考前才确定,但很多学校已经在高一就让孩子开始选科了。
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里,没有什么选择是可以一劳永逸的。很多家长在给孩子报考时,会优先选择热门专业,但世界是不断变化的。考大学时,专业选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随时拥抱变化的心态。
曾经在美国读书时,我加入了荣誉学院,尝试了一些高阶课程,如商学院课程以及与各种专业相关的课程。我发现很多课程之所以觉得无趣,是因为没有接触到高阶版。扩大认知,就会有更多的选择。现在国内的大学也提供了修双学位的机会,或者对感兴趣的专业可以去蹭课。
我们这一代养娃真的不易,既想给孩子铺好路,又害怕自己的眼光局限。我们要与孩子一起成长,拥抱时代变化,迎接各种可能。告诉孩子,考上大学不是终点,而是新旅程的起点。只有终身学习,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这才是安身立命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