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10 23:00:34 阅读: 283
前不久,北京市丰台区发布了教师管理改革文件,提出将探索建立“教师退出机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热议。这一话题迅速成为热点,人们纷纷猜测这是否意味着传说中的“铁饭碗”即将被打破。
其实,“教师退出机制”并非新鲜词汇。早在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完善教师退出机制。而在过去几年中,江苏、贵州、山东、广东等地已经开始了这一机制的探索,旨在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这一机制的实践效果究竟如何?是否真的能够有效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和能力?这些问题引发了人们的广泛讨论。
在探索过程中,各地实施“教师退出机制”的效果并不一致。有些人认为,取消编制、加强考核是实施教师退出机制的关键,能够提高教师队伍素质,防止教师“躺平”。也有教育学家指出,这种看法忽视了教师的职业属性。那么,“教师退出机制”是否会成为伪命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到底需要依靠什么?这些问题引发了人们的深思。
事实上,一些城市已经在探索“教师退出机制”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例如,宁夏在全国率先建立了教师退出机制,对符合条件的教师提前办理退休手续,以腾出编制补充青年教师。而南京江北新区则通过实施“区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对不能达到教育教学岗位要求的教师进行岗位转变、待岗培训或解聘。这些实践案例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参考。
也有城市的探索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效。有些城市虽然发布了关于教师退出机制的文件,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实施。有些网友爆料称,虽然所在城市已经提出实施“教师退出机制”多年,但实际上从未有教师被辞退。
各地对教师退出机制的探索尚属初期阶段,成效不一。北京市丰台区再次提出探索这一机制时,引起了广泛关注。人们期待着这一机制能够在教育资源优势更为明显的北京落地实施,为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带来积极的影响。人们也关注这一机制是否能够真正落到实处,而不是成为一纸空文。对此,我们将继续关注并报道相关进展。教师退出机制:一场教育改革的挑战与机遇
校长、教师对此各有顾虑。北京市丰台区教委副主任翟洪臣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曾提到,实施“教师退出机制”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拒绝教师“躺平”,另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提升编制的“价值”。翟洪臣表示,将联合多个部门对长期在编不在岗的学校冗余人员进行清理,释放学校编制潜力,减少或杜绝学校人浮于事的现象。
清退不合格的教师,是其中一个重要目的。95后小丽(化名)是长三角某县级市一名入职五年的中学语文教师,她认为实施“教师退出机制”有其必要性,但同时也反问道:“真有可行性吗?”
这是许多教师的共同疑问。既然提出“不合格就退出”,那么必然需要探讨“何为不合格”,这就意味着需要产生一个评价机制,来加重对教师的考核。但教师的水平和能力该怎么来衡量呢?在我们学校,有的老师带了一个弱班,就算她每天利用课余时间一对一给学生批错题,期末考试的平均分依旧在年段后位。但有的老师带了一个优班,他只需要照本宣科读读课本,照样有学生名列前茅。这种情况下,该如何考核教师的工作?谁又该被劝退呢?
据反映,在有的地方,目前中小学阶段的教师在教学任务之外还承担着不少其他任务,工作量本身就大,还要应付各类考核,最终难免加重教师身上的负担。况且,一旦涉及考评和辞退,就免不了有“人情”成分,能不能做到客观、公正,就成了摆在机制执行者面前的又一道难题。
“作为一名校长,我非常想要这样的‘权力’。没有任何人比校长更反感没有作为的教师了。”一名艺校校长对潮新闻记者说,“但我也明确地知道,执行起来并不简单。”
虽然有的地方在岗教师已面临相对过剩的局面,但教师“后备军”的数量却依然庞大。00后小良(化名)是某地一学院师范专业的大三在读生,他正在积极准备教师资格证考试。他十分清楚当前师范专业学生的处境:“社会对教师岗位的需求在变少,但即将毕业的师范生数量却不小。”
基于此,他一方面认为,“教师退出机制”的实施能使真正有能力的教师留下任教,不合格教师退出后腾出的编制能给更多年轻人带去“上岸”的盼头,对师范生有激励作用;他又设想,如果自己真能成为一名教师,面对这一机制,是否意味着需要承受不小的考核压力:“成为一名老师,还会是一件有获得感的事吗?”
熊丙奇认为,要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并引导他们专注于教书育人,关键在于推进教师管理与评价体系的改革。要真正实现这一目的,必须落实中小学的办学自主权,并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其中,成立并发挥教师委员会的作用至关重要。由教师专业共同体依据教育标准来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实际教学贡献,这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推进教师交流轮岗和“区管校聘”等核心举措。如果离开了教师管理与评价改革,许多初衷良好的改革措施很难真正落地生效。
针对因出生人口变化导致的中小学教师“过剩”问题,熊丙奇指出,尽管有预测显示未来可能出现教师过剩情况,但这建立在生师比保持不变的前提下。而我国中小学的生师比已经偏高,与发达国家相比,班级规模几乎超过一倍左右。他认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需要中小学实行小班教学和个性化教育,降低班额、降低生师比,并提升学校建设标准。这样一来,“过剩”的教师问题也将得到缓解。
熊丙奇的这一观点得到了许多在职教师的共鸣。他们认为,退出并不是目的,优化才是关键。沈红(化名),一个在浙江小学担任教务主任、拥有31年教龄的教师,强调教学工作的人性化特点,不能仅依靠机械化的考核来评判教师。她认为,提升教师总体素质是关键,把好教师聘任的“入口关”,加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培训更为重要。
尽管有争议和担忧,但越来越多的地方已经开始探索“教师退出机制”的可行性。这也让许多教师、学生和家长对这一举措的成效充满期待。他们希望某个地方能够率先取得显著的成效,为更多地区提供信心和借鉴。在推动这一改革的我们必须注明转载出处。
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合作。让我们共同期待通过不断的教育改革和创新,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