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10-27 22:40:08 阅读: 175
日前,广东省潮州市枫溪区的一项重大决策引起了广泛关注:撤销非建制区设置,恢复枫溪镇的建制,重新归于潮安区的管辖。这一“撤区复镇”的举措,好似在城市的扩张与收缩之间打响了一记响铃。
对于此类事件,听起来或许有些新鲜。乡镇升格为县市区的案例屡见不鲜,但从县级区转变为镇,近年来却是首例。那么,这究竟是一次行政降级,还是“逆城市化”的表现呢?背后是否隐藏着其他因素?
要解答这些问题,还需从历史角度入手。枫溪区虽名为“区”,并长期行使县级区的职能,但实际上并非正式的建制区。这一“准行政区”的地位,源于地方自行设立,并未得到民政部门的正式批准。早在1999年,广东省民政厅就已明确其并非正式的行政区划建制区,而是经济功能区。
这一切的起源要追溯到上世纪末的历史变迁。当时潮州、汕头、揭阳三市格局形成,枫溪镇凭借陶瓷产业的深厚根基迅速崛起。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枫溪镇成为了粤东地区最大的陶瓷产业基地。由于传统乡镇建制已无法满足发展需求,潮州市于1995年设立了枫溪区。尽管它在当地有着极高的知名度,但在国家行政区划名册及广东省的相关统计年鉴中,却鲜有记载。在全国范围内,像枫溪区这样的“准行政区”还有不少,它们多数为刺激经济发展或便于特定区域管理而设立。
此次枫溪区的“撤区复镇”,无疑是极具魄力的改革之举。从区到镇,虽然行政级别有所下降,但意义完全不同。作为建制镇,枫溪镇将拥有更为独立的财权、事权和规划权,能够更好地把握经济发展决策权,更好地融入镇域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
与此广东正在推进的“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枫溪镇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作为全国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之一,潮州陶瓷的核心地带,枫溪镇在镇域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陶瓷产业历史悠久,是全国最具活力、规模最大的陶瓷产区之一。在新的定位下,枫溪镇被赋予了引领周边陶瓷产业、打造重要增长极的重任。
这一行动让人回想起东北地区的“撤区设县”与“撤街设镇”,尽管表面上看似有相似之处,但实际上存在实质性的不同。
潮州的“撤区设镇”更多的是对行政区划的复位,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理顺各区域的行政关系,使行政运作更为轻便高效。
相较之下,东北地区的“撤区设县”和“撤街设镇”则是在人口收缩、经济放缓的大背景下,典型的“逆城市化”现象。
回顾几年前,黑龙江伊春市作出一项决策,撤销了15个市辖区,新设立了8个县区。行政区划由原先的15区1县1市调整为5县4区1市,区域数量减少了整整11个。不久后,伊春市和齐齐哈尔市的6个街道被撤销,改为设立为镇,这一行动被媒体称为“撤街设镇”。
那么,“撤区设县”与“撤街设镇”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在城市化迅猛发展的时期,大多数的乡镇和县域都渴望升格为街道和市辖区,以融入城市发展的步伐,享受城市扩张带来的红利。市区的大小和城区人口的多少与城市能级息息相关,更决定了地铁建设的资格。许多城市通过“撤县设区”来直接扩大城区规模。
最近几年来,随着全国人口增长趋于稳定,经济告别高速增长阶段,一些地区开始面临收缩型城市的困境。人口流失,传统支柱产业的优势不再,过去为适应城市发展而设立的市辖区、街道面临行政成本过高、财政负担过重、独立性不强等问题,迫切需要改革。
由于部分地区人口不足,已不再符合街道设立的标准,回归镇域也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按照规定,黑龙江的街道人口规模一般要高于乡镇,财政收入、二三产业增加值必须在区域内位列前30%,而镇的经济水平只需达到约50%即可。
市辖区和街道作为城市的一部分,以二三产业为主导,享受城区发展的利好,这是过去城市发展的主流。而与之相比,县城和乡镇主要以农业经济为主,同时兼顾工商业。虽然它们财权、规划权相对独立,拥有更为自主的管理权限,更有利于自力更生,但也要根据历史规律及时调整行政区划,实现“瘦身强体”,告别单纯的扩张思维,这才是长远的发展之计。
以上内容来源于国民经略的观察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