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10-27 10:45:08 阅读: 211
8月7日,碧桂园未能如期兑付两支美元债利息,引发了信用危机。随后,碧桂园向公众透露,公司目前出现了阶段性的流动压力,面临着成立以来最大的困难。
碧桂园的真实情况摆在了所有人面前,一场艰难的自救行动也随之而来。这场自救不仅关乎碧桂园自身的命运,还涉及到成千上万的员工和供应商,甚至可能影响到整个房地产行业的重整洗牌。
碧桂园通过公告表示,将采取四步措施进行自救:一是竭尽全力保障公司现金流安全,二是最大限度削减支出,三是董事会主席兼控股股东杨惠妍大力度支持,四是全力做好保交付、保信用工作。
实际上,碧桂园的自救行动早在2018年就已经开始。那一年,杨国强为碧桂园按下缓冲键,负债一路走低。至2022年,碧桂园的净负债率降至十年来最低值。
效果是显著的。2022年,当许多房企融资受阻时,碧桂园却进入了多家机构的“白名单”,获得大额授信。碧桂园还作为3家示范房企之一,跻身绿色通道。碧桂园的保交付数量领先行业,规模常年位居行业第一。
上述行为和效果,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市场对碧桂园的认可。
碧桂园能否穿越周期,取决于自救的决心与外部环境。政策利好连下,行业转机已现。8月以来,高层密集发声,一线城市也发出信号,房地产政策有望得到优化。
与此多名业内人士呼吁,监管单位与融资机构应给予更多支持,为以碧桂园为代表的优质房企提供实质性帮助,提升市场信心。
尽管陷入流动性困难,但在积极自救、行业转好与和金融机构的支持下,碧桂园仍有希望渡过难关,重回平稳健康发展轨道。去年年底,碧桂园被传出资金危机。非常时刻,杨惠妍为碧桂园提供超50亿元免息贷款。上市至今,杨惠妍及其家属,已通过借款、增持股票、购买债券、以股代息等方式,合计支持公司约386亿港元,且从未减持碧桂园的股票。
勒紧裤腰带的日子里,杨氏家族带头降薪。2022年,杨惠妍薪酬为38.5万元,降幅高达98%;同期,杨国强降薪幅度近80%。
降本增效效果立竿见影。自2017年以来,碧桂园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的支出占收入比例已连续6年下降。
危机到来之前,碧桂园已通过一系列举措增厚安全垫。作为千亿房企中少有未违约的民营房企,碧桂园坚守至今绝非易事。没有人怀疑过坚守至今的企业的偿债决心,亦不会有人将原因归功于运气。
这场调整持续时间之长超出想象,碧桂园不得不走进风眼直面风暴。
一切为了保交楼
多名业内人士谈及碧桂园时均表示,碧桂园犯了多数房企都会犯的错,但也已经充分认识到了风险并作出修正。年初逆势拿地或许误判后市,融资节奏也有优化空间,甩卖项目时可以更果断。但在保交楼方面,碧桂园履行了企业的责任。
保交楼一直是碧桂园的管理底线。10年前,碧桂园山东一项目曾因进度环节及交楼预查验阶段多次预警,均未能落实有效纠偏措施,致使项目西地块首批别墅出现逾期交付的重大问题。杨国强对此怒不可遏,将项目总经理撤职,团队奖金为零,公司分管领导罚款百万元。
此后,逾期交付在内部属于最高级别的风险。即使在逾期交付频繁发生的2022年,碧桂园都没有出现过逾期交付。
2022年,碧桂园交楼大约70万套。同期,TOP50开发商交付的房屋约400万套,碧桂园一家占比是17.5%,是第二名万科的1倍多。仅碧桂园一家的交付数量,便相当于万科、恒大、融创等三家之和。今年上半年,碧桂园交付量27.8万套,稳居行业第一,超过融创和保利发展的总和。
一名碧桂园营销线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当下集团最重要的事就是保交楼。在公司内部,资金调度优先等级最高的是保交楼资金,公司会压缩其他款项费用,为保交楼让步。
碧桂园在四大自救措施中提到,是全力做好保交付、保信用工作。时代周报记者查年报时发现,碧桂园保交付资金额度庞大。截至2022年底,碧桂园可动用现金余额约1475.5亿元。其中,受限资金规模是192.7亿元。还有406.7亿元的现金为预售监管资金,二者相加规模接近600亿元。
“目前,受限的预售监管资金的规模有上千亿元,保交付是没有问题的。”一名碧桂园内部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碧桂园高管认为行业复苏在即,保交付与保信用是企业发展的基石,因此强撑至今。
碧桂园的生命线,在于销售。销售带来现金,有了现金才有买地与偿债的,以此形成正循环。融资端持续收紧之下,碧桂园最重要的自救手段是销售。
2022年6月,碧桂园总裁莫斌在内部会议上表示,要继续用高压态势来实现开源节流,全力以赴保证企业稳健经营。
“没有销售,一切等于零”,莫斌指出,针对区域的目标缺口,碧桂园成立了3支由高管亲自挂帅的专攻队,帮助一线更好地完成目标任务。话音刚落,碧桂园启动大规模去化行动,以价换量。
见红,这是一场釜底抽薪式的自救行动。为了获得生存的,碧桂园不得不牺牲利润。2022年,碧桂园销售均价下滑至7600元/平方米;营业收入、净利润、营业利润等核心指标都录得负值。
此番冲刺曾获得短暂的胜利。今年一季度,碧桂园实现合同销售金额718.7亿元,呈现企稳恢复态势。进入4月,市场急转直下。前7月,碧桂园权益销售金额1408亿元,同比下降35%,较2021年同期下降61%。
“虽然公司上下已全力以赴自救,但市场整体尚未回暖。”杨惠妍在致歉信中指出,公司将采取更有力有效的措施,拼尽全力扭转当前的困局。
为此,碧桂园成立由杨惠妍任组长的专项工作小组。8月10日,碧桂园管理层将28个区域总裁全部召回到总部开了为期一天的闭门会议,部署后续保交付、资产处置等事宜。时代周报记者获悉,后续债务重组将成为碧桂园的工作重心。
碧桂园还要还多少债?
尽管当前风雨飘摇,碧桂园仍积极履行兑付义务。自今年7月以来,尽管现金资源紧张,公司依然坚持完成了多笔债券的兑付,包括“21腾越建筑MTN002”、“21腾越建筑MTN003”、“20碧地02”及“19碧地02”等,总计兑付本息规模达58.9亿元。
销售端长期下滑,资金持续流出用于偿债,导致公司现金流逐渐枯竭。8月7日,碧桂园无力偿还两只美元债利息,已逼近实质性违约的边缘。
今年碧桂园将面对大量到期债务。自8月起至年底,碧桂园及其旗下公司有约200亿元的境内外债券回售、本金及利息需要兑付。根据年报显示,一年内到期的短期债务高达937.08亿元。
从资产负债表来看,碧桂园面临的是流动性困境,而非资不抵债的问题。截至2022年底,公司总负债14348.94亿元,总资产17444.67亿元,净资产达到3095.73亿元。
目前,碧桂园正在与时间赛跑,努力缓解现金流压力。8月11日,公司发布公告,旗下11只境内债券将于8月14日开市起停牌,复牌时间另行确定。据公开数据测算,这些债券总额超过160亿元。
据一名境外机构交易人士透露,碧桂园正在与境内债务持有人洽谈债务展期。若成功实现展期,公司将获得喘息空间,集中精力稳定经营和偿还债务。对于公司内部的困境,一名不愿具名的碧桂园内部人士表示,自8月7日延迟兑付美元债利息以来,公司一直在努力调配资源应对资金危机。
当前市场环境下,对于即将出险的企业而言,需要的是急救而非拯救。多名金融机构研究人士表示,当前政策利好不断,但更重要的是关注政策实施效果及资金到位情况。对于房企而言,现在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资金支持。
碧桂园的处境引起了行业的广泛关注。作为示范房企之一,它在银行融资方面一直受到支持,至今尚未发生实质性违约。它能否度过这一难关对市场信心至关重要。金融机构、购房者等各方都密切关注着碧桂园的走势,希望它能挺过难关。
回顾碧桂园的发展历程并非一帆风顺。在2008年和2014年,它也曾面临过重大风险。如今面对成立以来最大的困难,碧桂园将如何应对?这是决定其未来命运的关键。同时也有声音关注其新掌门人杨惠妍能否让公司涅槃重生。在过去的岁月中,《我梦想中的碧桂园》所描绘的企业精神是否依然闪耀在公司的每一个角落?未来数月将揭晓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