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上的今天

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院时期,李霁野为何选择将翻译重心放在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2025-08-13 01:45:50
李霁野在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院任教期间,基于社会现实需求与个人文学理念,将
写回答

最佳答案

李霁野在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院任教期间,基于社会现实需求与个人文学理念,将翻译重心转向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以下从背景、动机及影响展开分析。

一、社会背景与文学需求

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面临内忧外患,知识分子寻求变革路径。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以揭露社会矛盾、关注底层命运为特点,与当时中国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高度契合。例如,托尔斯泰的《复活》和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均聚焦阶级分化与人性困境,为国内读者提供了反思现实的镜鉴。

二、李霁野的翻译选择动因

动因类型具体表现关联作品案例
思想共鸣俄国文学中对压迫的批判与中国反封建思潮一致果戈里《死魂灵》
教育使命学院教学中需引入启发民智的文本屠格涅夫《父与子》
翻译策略通过俄语文学传递进步思想,规避政治风险陀思妥耶夫斯基《穷人》

三、学院环境与群体影响

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院作为新式教育机构,倡导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李霁野与鲁迅、韦素园等“未名社”成员交往密切,该团体主张“为人生而艺术”,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群体间的思想碰撞进一步推动其选择更具现实意义的翻译题材。

四、文学价值与历史意义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兼具艺术性与思想性,李霁野的译介不仅填补了中文语境的空白,也为中国现代文学创作提供了范式。其译作《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等,成为左翼文学运动的重要参考,促进社会改革意识的觉醒。

2025-08-13 01:45:50
赞 182踩 0

全部回答(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