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4月,亨利·福特离世引发全美关注,主流媒体高度评价其推动生产方式变革、重塑现代工业格局的历史地位。
媒体名称 | 评价角度 | 具体描述 |
---|---|---|
《纽约时报》 | 生产方式革新 | “福特流水线模式将汽车生产周期缩短90%,开创大规模标准化制造先河。” |
《芝加哥论坛报》 | 工人福利影响 | “5美元日薪政策提升劳工收入标准,间接推动中产阶级崛起与社会消费结构转型。” |
《华盛顿邮报》 | 产业经济重构 | “T型车价格从850美元降至260美元,使汽车从奢侈品变为国民必需品,激活全产业链发展。” |
《时代周刊》 | 全球化工业进程 | “福特主义被多国效仿,流水线模式应用于军工、家电等领域,加速第二次工业革命技术扩散。” |
技术突破
福特通过移动装配线(1913年)实现每分钟生产一辆汽车,工厂年产量从万级跃升至百万级,单位成本下降76%。
社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