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洲坝水利枢纽于1988年全面竣工,通过库容调节、洪峰削减等核心功能,显著提升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防洪标准,降低武汉、荆州等城市的洪涝风险。
指标 | 葛洲坝建成前 | 葛洲坝建成后 |
---|---|---|
防洪库容 | 无集中调节 | 15.8亿立方米 |
洪峰削减率 | 无系统控制 | 10%-20% |
下游防洪标准 | 10年一遇 | 20-50年一遇 |
通过拦截上游洪水,葛洲坝将荆江河段防洪标准从10年一遇提升至20年一遇,配合三峡工程后可达100年一遇。
受保护区域 | 防护面积 | 受益人口 | 经济价值(年) |
---|---|---|---|
江汉平原 | 1.5万平方公里 | 1500万人 | 800亿元 |
洞庭湖区 | 0.8万平方公里 | 600万人 | 350亿元 |
武汉市区 | 全境 | 900万人 | 1200亿元 |
与三峡工程形成梯级调度体系,通过"前蓄后补"模式:
首创"人造洪峰"技术,通过可控泄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