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上的今天

“公车上书”的联名人数究竟是80人还是1200人?

2025-04-23 10:15:15
关于“公车上书”的联名人数争议,核心源于不同史料记载的差异,目
写回答

最佳答案

关于“公车上书”的联名人数争议,核心源于不同史料记载的差异,目前学界存在两种主流观点。

争议来源与关键证据对比

观点依据来源核心内容支持学者
80人论清代档案、参与者日记现存签名名单仅80余人,且奏稿未实际递交茅海建、姜鸣等
1200人论康有为《我史》自称发动十八省举人联名,总人数达千余人早期传统史学研究

考证逻辑梳理

  1. 档案缺失问题
    • 清代官方档案未收录联名奏折原件,仅存康有为自撰的《公车上书记》。
    • 茅海建通过比对各省举人进京科考人数,指出1200人规模远超实际参与可能性。
  2. 康有为的叙述矛盾
    • 《我史》宣称“联名者千二百余人”,但康氏弟子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未提及具体人数。
    • 同时期举人档案显示,当年在京应试者约2000人,实际参与政治活动者不足半数。
  3. 签名名单考据
    • 现存签名者名录(如《公车题名》残卷)仅记载80余人,且部分签名真实性存疑。
    • 签名者集中于广东、湖南等维新派活跃省份,与“十八省联名”说法不符。

历史背景与数据矛盾

  • 事件性质重审
    公车上书包含两层行动:①各省举人分散上书(数十至百人规模);②康有为组织的集体上书(未实际完成)。
  • 人数推算逻辑
    • 按清代规定,联名上书需全体签名者亲笔署名,超千人规模需数日组织,但康有为仅用一天完成,技术上难以实现。
    • 部分学者认为“1200人”可能包含响应舆论支持的士人,而非实际签名者。

当代学界共识

目前主流研究倾向于80人左右为可靠数据,主要基于档案实证;而“1200人”说更接近康有为为扩大政治影响提出的宣传数字。

2025-04-23 10:15:15
赞 70踩 0

全部回答(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