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40年代国际局势动荡,中国抗战进入关键阶段,多重内外因素交织促成这一历史性决策。
国际战略调整需求
1943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关键期,英美为强化反法西斯同盟内部团结,需争取中国持续牵制日军。废除治外法权成为政治表态,旨在巩固盟国合作基础。下表对比了废除前后的战略意义:
废除前 | 废除后 |
---|---|
治外法权损害中国主权完整 | 主权恢复提升国际地位 |
中国民众反殖民情绪持续发酵 | 增强抗战凝聚力与国际支持 |
同盟国内部存在不平等关系 | 彰显反法西斯阵营的平等原则 |
国内民族主义浪潮推动
自五四运动以来,废除不平等条约成为全民共识。抗战期间,国民政府通过外交途径多次交涉,民间团体亦施压列强。1943年,中国战场进入战略相持阶段,英美需回应中方诉求以维持抗日统一战线。
战时外交博弈结果
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签署后,中国以“四强”身份参与国际事务。次年1月,中美、中英分别签订新约,英美放弃在华特权。此举既是对中国抗战贡献的认可,亦为战后秩序重构铺垫——同年11月开罗会议召开,中国跻身大国协商行列。
法理与现实的双重考量
治外法权源于19世纪殖民体系,二战爆发后,殖民主义合法性遭全球质疑。英美选择此时废除特权,既可顺应反殖民潮流,又能避免战后被批判为“旧秩序维护者”,从而在新国际体系中占据道德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