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沙雕营销号”的虚假科普内容会如此容易在短视频平台传播呢?
受众层面
- 认知局限:部分受众科学知识储备不足,缺乏对科普内容的辨别能力。例如,一些营销号编造违背基本物理常识的“科学发现”,但很多不具备相关物理知识的用户却会信以为真。
- 猎奇心理:大众普遍存在猎奇心理,虚假科普内容往往会用夸张、新奇的标题和内容吸引用户。如“震惊!某种水果吃了能让人智商翻倍”这样的标题,很容易勾起用户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去点击观看。
营销号层面
- 制作成本低:虚假科普内容无需严谨的调研和科学论证,营销号创作者可以轻松编造内容。他们只需在网上搜集一些碎片化的信息,略加修改就能生成一篇新的“科普”视频,节省了时间和精力。
- 流量至上:短视频平台以流量为导向,营销号为了获取更多的关注和流量,会故意制作夸张、博眼球的虚假科普内容。一旦视频获得大量播放量,就能通过广告、带货等方式实现盈利。
平台层面
- 审核难度大:短视频平台内容海量,每天上传的视频数量众多,平台难以对每一条科普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核和验证。这就为虚假科普内容的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
- 算法推荐机制:平台的算法会根据用户的兴趣和行为习惯进行内容推荐。如果用户曾经观看过类似的虚假科普视频,算法可能会不断推送相关内容,导致虚假科普的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
2025-07-14 14:09:02
赞 97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