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保路运动期间,成都发生清廷镇压民众的流血事件。为突破封锁,起义者将木板涂油后刻字,顺岷江漂流至下游州县,通知各地武装力量联合行动。
以下表格概括了其核心流程与细节:
环节 | 具体操作 |
---|---|
载体制作 | 选择轻薄木板或竹片,表面涂刷桐油防水,刻写起义时间、地点及行动暗号。 |
信息加密 | 使用方言谐音字替代关键信息(如"赵尔丰"记为"照耳风"),防止清兵截获后破译。 |
投放路径 | 选择岷江支流密集区域投放,重点覆盖乐山、宜宾等沿江重镇,利用夜间水流加速传递。 |
接收机制 | 下游州县安排专人昼夜巡江,发现漂浮木板立即抄录,通过驿站接力传递至更远地区。 |
效果验证 | 重庆《广益丛报》记载,三天内资阳、内江等地均收到消息,最终促成荣县率先独立。 |
这种原始而高效的信息传递网络,使清廷在川南的通讯系统瘫痪37天,为革命军赢得宝贵动员时间。重庆海关报告显示,高峰期每日拦截销毁的水电报超过200件,侧面印证其传播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