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与中国于1955年8月1日正式建交,在这一过程中,面临着来自国际多方面的压力与挑战。
印度长期将尼泊尔视为其势力范围,在南亚地区推行“门罗主义”。尼泊尔与中国建交,在印度看来可能会打破其对尼泊尔的地缘政治掌控。印度担心中国影响力在尼泊尔的扩大,会威胁到其在南亚的主导地位。例如,印度可能会利用其与尼泊尔在经济、贸易等方面的紧密联系,对尼泊尔施加经济压力,以影响尼泊尔的外交决策。同时,印度在文化、宗教等方面与尼泊尔有深厚渊源,也会通过这些非传统手段来干预尼泊尔与中国的建交进程。
冷战时期,国际上存在着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对立。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而西方国家长期奉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遏制政策。尼泊尔在考虑与中国建交时,可能会受到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干扰。西方国家可能会向尼泊尔宣传所谓的“社会主义威胁论”,试图影响尼泊尔民众和政府对中国的看法,从而阻碍两国建交。此外,西方国家还可能以经济援助等为诱饵,要求尼泊尔在外交上与中国保持距离。
当时的国际舆论环境受西方国家主导,对中国存在诸多偏见和误解。这种舆论氛围可能会影响尼泊尔国内部分势力对与中国建交的态度。一些受到西方舆论影响的尼泊尔人士可能会担心与中国建交会给尼泊尔带来不稳定因素,或者认为中国的发展模式不适合尼泊尔。这些舆论压力使得尼泊尔政府在推动与中国建交时需要花费更多精力来消除国内的疑虑和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