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定确立的临时分治方案激化主权争议,引发军事对抗与国际干预,最终加速印尼独立进程。
一、协定内容与领土划分框架
1946年11月签署的《林芽椰蒂协定》核心条款包括:
- 荷兰承认印尼共和国对爪哇、苏门答腊和马都拉岛的主权;
- 其余岛屿(如加里曼丹、苏拉威西等)由荷兰控制,未来通过公投决定归属;
- 成立“印尼合众国”,与荷兰组成“荷兰-印尼联邦”。
二、直接冲突诱因
- 主权不完整性
印尼仅获部分领土主权,荷兰仍通过“联邦”框架介入内政,例如:
- 荷兰在爪哇保留驻军权;
- 东印尼群岛的选举被荷兰主导,引发印尼民族主义者抗议。
- 公投机制失效
荷兰在东印尼群岛推行“自治邦”计划(如南马鲁古共和国),而非协定承诺的公投,导致印尼认为荷兰违背协议精神。
三、军事对抗升级
1947年7月,荷兰发动第一次“警察行动”(PolitioneleActies),以“恢复秩序”为由进攻印尼共和国控制区,直接导火索包括:
- 荷兰指责印尼未履行经济合作条款;
- 印尼拒绝荷兰在东印尼群岛的领土安排。
至1948年第二次警察行动后,荷兰占领日惹等战略城市,但遭遇印尼游击战抵抗与国际舆论压力。
四、国际干预与结果
- 联合国介入
1947年8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27号决议要求停火,但荷兰拖延执行。
- 美国施压
美国以马歇尔计划援助为筹码,迫使荷兰放弃军事行动。1949年《海牙圆桌会议协定》签订,荷兰承认印尼完全独立。
五、长期影响
- 领土遗留问题
西伊里安(今巴布亚)未被纳入协定,导致1962年印尼-荷兰再度对峙。
- 印尼统一意识强化
协定暴露殖民分割隐患,推动印尼从联邦制转向中央集权共和国(1950年)。
2025-07-09 15:03:45
赞 71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