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他带领师生跨越险阻迁校至四川,在物资匮乏中坚守艺术教育阵地,通过课程改革、实践融合等方式延续火种。以下从五个角度展开说明:
一、迁校历程与战时应对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他主导学校西迁,历经三个月跋涉抵达四川。途中组织师生携带160箱教学器材(含石膏模型、绘画工具等),在重庆璧山建立临时校址。迁校过程设立三个物资转运站,确保75%教学设备保存完好。
阶段 | 时间跨度 | 关键行动 |
---|---|---|
筹备期 | 1937年8-10月 | 编制物资清单,选定迁校路线 |
迁移期 | 1937年11-12月 | 分三批转移师生,设立汉中中转站 |
重建期 | 1938年1-3月 | 改造祠堂作为教室,搭建竹棚宿舍 |
二、教学体系革新
三、师资保障策略
引进流亡艺术家组建教学团队,包括油画、版画、雕塑等7个专业组。实行"以创代薪"制度,允许教师通过作品销售补充收入,留存率达82%。
四、学生培养模式
五、社会服务与精神传承
组织师生完成《长江万里图》等大型集体创作,在四川各地举办47场巡回画展。建立"战地美术服务队",培养的128名毕业生中有79人投身前线宣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