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上的今天

首次观测类星体时,科学家对类星体的了解程度如何?

2025-05-11 10:04:43
20世纪60年代初,科学家通过射电望远镜首次发现类星体,但对这类天体的本质几乎一无所知,仅能通过有限
写回答

最佳答案

20世纪60年代初,科学家通过射电望远镜首次发现类星体,但对这类天体的本质几乎一无所知,仅能通过有限观测数据推测其异常特性。

当时的认知局限与探索方向

  1. 矛盾的红移现象
    类星体的光谱显示极高红移,暗示其距离地球极远(数十亿光年),但亮度却超过普通星系。科学家无法解释其能量来源是否与相对论效应或未知物理规律有关。

  2. “恒星状”外观的困惑
    类星体在光学望远镜中呈点状,类似恒星,但射电波段辐射极强。这一特征挑战了传统星系分类标准,引发“是否为新类型天体”的争议。

  3. 能量输出超越理论极限
    根据计算,类星体单位时间释放的能量是银河系的千倍以上。当时理论中,仅有超大质量黑洞吸积模型可勉强解释,但该假说缺乏直接证据。

  4. 时间尺度的矛盾
    部分类星体的光度在数月内剧烈变化,表明其核心区域尺度小于1光年。如此小范围内产生超强能量,与已知恒星或星系活动机制均不兼容。

初期观测技术与理论工具的局限性

研究方向技术瓶颈推测结论
距离测算红移-距离关系存在争议可能为特殊致密天体
能量来源无法解析核心结构或与黑洞吸积、激波有关
演化模型缺乏多波段协同观测数据暂归为“活动星系核”雏形概念

1963年,马尔滕·施密特破解3C273光谱红移谜题后,类星体研究才步入物理本质探索阶段,但其高能机制直至20世纪90年代哈勃望远镜观测后才逐步明晰。

2025-05-11 10:04:43
赞 134踩 0

全部回答(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