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联盟(国联)在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事件中暴露机制缺陷,仲裁协议因缺乏强制力和大国利益妥协而失效。
措施 | 实际执行情况 | 效果评估 |
---|---|---|
经济制裁 | 未涵盖石油禁运 | 未能打击意大利战争潜力 |
军事干预 | 无强制行动方案 | 缺乏威慑力 |
外交调停 | 英法私下妥协(《霍尔-赖伐尔协定》) | 削弱仲裁合法性 |
体制结构性缺陷
国联决策依赖成员国一致同意,意大利作为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导致制裁措施难以通过。此外,国联未建立独立军事力量,无法强制约束侵略行为。
大国政治博弈
英法等国为避免与意大利关系破裂,默许其扩张以换取其对“反德同盟”支持。1935年《霍尔-赖伐尔协定》秘密承认意大利部分占领区,直接破坏仲裁协议权威性。
制裁措施漏洞
经济制裁未包括石油、钢铁等关键资源(见表1),意大利仍可通过美国等非成员国进口物资。1936年德国进军莱茵兰后,英法进一步减少对意压力。
(注:本文内容依据公开历史资料整理,符合事实表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