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战役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军东路军对驻守福建省漳州地区国民党军的进攻作战。红军巧妙结合天宝、南靖等地地理环境进行战术部署,为战役胜利奠定基础。
天宝、南靖一带多山地丘陵,地形复杂。红军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避开敌人正面防线,派出部分兵力从山区隐蔽迂回至敌人侧后方。比如,红军主力从平和方向隐蔽接近漳州,然后派部队绕过敌人重兵防守的正面,从天宝山的侧翼进行包抄。敌人原本将防御重点放在正面防线,没想到红军会从侧后出现,顿时阵脚大乱。这种迂回包抄战术与山地地形完美结合,有效打乱了敌人的防御部署,为正面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南靖防线地势有高有低,红军经过侦察分析,选择地势较高且敌军防守相对薄弱的区域作为主攻方向。红军集中优势兵力,从地势高处向低处进攻,借助居高临下的优势,在火力和冲击力上都占据上风。同时,高地势也便于红军观察敌军动向,及时调整战术。例如,在攻打南靖防线时,红军先夺取了几个关键的高地,然后以高地为依托,向敌军阵地发起猛烈攻击,大大提高了进攻的效率。
当地有一些河流、水系分布。红军利用这些水系,对敌军进行战略牵制。一方面,红军在河流的一侧布置一定兵力,吸引敌军的注意力,使敌军误以为红军要从这一侧发动大规模进攻,从而分散其兵力。另一方面,主力部队则在其他方向寻找战机。例如,红军在某条河流附近虚张声势,让敌军调派大量兵力进行防守,而红军主力则趁机在另一个方向突破敌军防线,实现了战略上的声东击西。
通过以上多种方式,红军将战术部署与天宝、南靖等地的地理环境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了地理环境的优势,成功击败敌军,取得了漳州战役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