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拉扎·米哈伊洛维奇是二战期间南斯拉夫的重要人物,曾领导切特尼克组织。他被同盟国抛弃与“妥协德军”行为密切相关。
同盟国在二战中的目标是坚决抗击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与正义。而米哈伊洛维奇的切特尼克组织,为保存实力并维持在南斯拉夫的影响力,与德军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妥协。这种做法与同盟国的反法西斯立场严重冲突,使得同盟国难以将其视为可靠的盟友。例如,切特尼克组织有时会避免与德军发生正面冲突,甚至在一些情况下与德军达成局部的停战协议,这在同盟国看来是对反法西斯事业的背叛。
从战略层面看,同盟国希望在南斯拉夫建立一支积极抗击德军的武装力量,以配合整个欧洲战场的反法西斯行动。然而,米哈伊洛维奇将部分精力放在与南斯拉夫境内其他抵抗组织的争斗上,而不是全力对抗德军。这种战略选择不仅削弱了南斯拉夫的抵抗力量,也不符合同盟国的战略规划。比如,切特尼克与铁托领导的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时常发生摩擦,分散了抵抗德军的力量,让同盟国认为其无法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实质性贡献。
米哈伊洛维奇与德军的妥协行为被曝光后,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负面反响。同盟国需要维护自身的正义形象和反法西斯联盟的团结,对于与法西斯有妥协行为的势力难以给予支持。舆论的压力也使得同盟国不得不重新审视与米哈伊洛维奇的关系。随着媒体对切特尼克与德军勾结情况的报道,同盟国面临着来自国内民众和国际社会的质疑,为了避免自身形象受损,最终选择抛弃米哈伊洛维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