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73年黄帅事件中,《北京日报》和《人民日报》的编者按语对黄帅行为的定性带有当时特定的时代印记。
《北京日报》在相关报道的编者按语里,把黄帅与老师的争论定性为“教育战线上两条路线、两种思想斗争的反映”。黄帅在日记中表达了对老师教育方式的不满,《北京日报》将其看作是反对“师道尊严”的典型行为。在当时“批林批孔”的大背景下,强调这是对旧教育制度和传统观念的挑战,肯定了黄帅敢于揭露和批判所谓“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的精神。通过这样的定性,黄帅被树立为“反潮流”的小英雄,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
《人民日报》在转载黄帅的信和日记摘抄时,编者按语称“黄帅敢于向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开火”。按语强调了黄帅的行为是对教育领域资产阶级思想的批判,认为她代表了广大革命师生反对教育领域“复辟倒退”的正义呼声。将黄帅树立为正面典型,鼓励更多学生学习她的“反潮流”精神,推动当时所谓的教育革命。
总体而言,两家报纸的编者按语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将黄帅的行为上升到政治斗争的高度,对全国教育领域产生了较大影响。但从后来的历史视角看,这一定性有当时政治运动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