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提前完成(1952年底)为“一五”计划提供了物质基础与政策信心,推动计划更注重工业体系构建与苏联经验结合。
影响领域 | 具体表现 |
---|---|
政策目标调整 | 从恢复生产转向优先发展重工业,确立156个苏联援建项目为核心抓手。 |
资源分配模式 | 建立中央集中调配机制,强化对农业、轻工业的剩余提取以支持重工业建设。 |
规划科学性提升 | 引入苏联计划技术,制定《五年计划纲要草案》时增加行业平衡与区域协调指标。 |
国际合作深化 | 成立中苏科技合作委员会,推动设备引进与技术转移制度化。 |
工业布局重构
事件后,国家将70%以上基建投资集中于东北、华北工业基地,依托鞍钢、长春一汽等项目形成产业集群。
农业支持体系
通过统购统销政策确保粮食稳定供应,1953年粮食征购量同比增加17%,为工业人口扩张提供保障。
人才培养加速
新建8所重工业院校,派遣2800名技术人员赴苏学习,填补冶金、机械领域专业缺口。
1953年“一五”启动时,工业总产值年增速设定为14.7%,较原国民经济恢复期平均增速提高6.2个百分点,体现决策层对工业化路径的强化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