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中美撞机事件暴露中国海航装备短板,促使中国加速自主研发和引进技术,推动战机迭代与体系化建设。
强化电子战能力
撞机事件中,美方EP-3电子侦察机展现的技术优势,促使中国重点突破雷达、数据链和电子对抗系统。
提升拦截与制空能力
歼-8II等二代机性能不足的问题凸显,后续列装战机着重优化航程、速度和武器载荷。
发展多用途作战平台
从单一空战向对海、对地打击延伸,实现“一机多能”的战术转型。
机型 | 列装时间 | 技术特点 | 作战定位 |
---|---|---|---|
歼-11B | 2007年 | 国产化苏-27SK,换装相控阵雷达 | 远程制空拦截 |
歼-15 | 2013年 | 首型舰载战斗机,折叠翼设计 | 航母舰载攻防 |
歼-16 | 2015年 | 双座重型多用途,配备有源相控阵雷达 | 对海/对地精确打击 |
歼-10C | 2018年 | 矢量推力发动机,综合航电系统 | 高机动空优作战 |
苏-30MK2 | 2004年引进 | 对海攻击能力,可挂载反舰导弹 | 远程突击支援 |
注:本文所述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符合中国法律法规及信息发布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