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加紧侵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两广地区在地方势力的领导下,出于民族大义和自身利益,积极谋划抗日行动。
历史背景
- 民族危机:自“九一八”事变后,日本逐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华北局势危急,全国民众抗日呼声日益高涨。这种形势下,两广的爱国力量也受到极大触动,抗日情绪不断升温。例如,东北沦陷后,众多爱国人士呼吁全国团结起来抵抗日军。
- 地方势力考量:两广地区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军事和政治力量,与南京国民政府存在一定矛盾。地方势力一方面希望通过抗日行动提升自身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出于对国家命运的责任感。比如,两广实力派不满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导火索
- “六一运动”:1936年6月1日,两广军政首脑陈济棠、李宗仁等通电全国,吁请国民政府抗日,组织了“抗日救国西南联军”,出兵北上。这一事件成为两广出师北上抗日的直接导火索,标志着两广地区公开举起抗日旗帜。
- 日本侵略加剧:当时日本在华北等地的侵略行动愈发猖獗,如增兵华北、策动华北自治等,让两广地区感受到了直接威胁,促使他们加快了抗日行动的步伐。
2025-03-29 12:46:49
赞 179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