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1月6日,科威特最后一口油井大火被扑灭,结束长达十个月的生态噩梦,全球24国合作创造奇迹。
1991年2月,海湾战争接近尾声,溃退的伊拉克军队对科威特实施“焦土政策”,炸毁并点燃全国700余口油井。这场人为纵火导致日均71万吨原油燃烧,释放的浓烟遮蔽阳光,白昼如夜,科威特全境笼罩在有毒气体与石油雨中。据估算,若放任火势,这场灾难可能持续百年,全球石油市场也将因供应短缺陷入动荡。
来自24国的消防队、工程师与后勤团队组成“全球灭火联盟”。由于战争破坏,科威特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多国联合建造野战医院、每日3万份餐食的食堂,并通过二战后最大规模空运项目,向科威特输送20万吨设备。中国派出以四川石油管理局为核心的63人灭火队,成功扑灭10口油井,成为国际合作的关键力量。
时间 | 事件概要 | 参与国家/技术 |
---|---|---|
1991年3月3日 | 首支国际灭火队抵达科威特 | 美国、加拿大、匈牙利 |
1991年8月 | 中国灭火队完成10口油井扑救 | 中国(四川石油管理局) |
1991年11月6日 | 第118号井大火熄灭,行动收官 | 科威特主导,24国协作 |
科威特油井大火虽被扑灭,但沙漠中残留的“油湖”仍需数十年清理。这场灾难揭示了战争对生态的毁灭性影响,也印证了跨国协作在应对全球性危机中的不可替代性。正如科威特石油大臣所言:“火焰熄灭,但教训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