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2年启动共同市场协商以来,中亚五国通过多领域合作机制与“一带一路”倡议对接,逐步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框架,为欧亚大陆腹地注入发展新动能。
1992年1月4日,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五国首脑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签署联合声明,首次提出建立统一的中亚共同市场目标。这一举措被视为苏联解体后中亚国家摆脱单一经济依赖、探索自主发展的重要尝试。
然而,受限于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同质化及地缘政治波动,早期合作更多停留在贸易便利化层面。直至2010年后,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与中亚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区域合作进入实质性阶段。
2023年,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额突破900亿美元,较2022年增长27.2%,能源、农业和制造业成为核心增长点。以下为五国经济概况及对华合作重点:
国家 | GDP(2022年) | 支柱产业 | 对华合作领域 |
---|---|---|---|
哈萨克斯坦 | 2206.23亿美元 | 石油、采矿、农牧业 | 能源管道、跨境物流 |
乌兹别克斯坦 | 803.92亿美元 | 采矿业、纺织业 | 工业园区、数字化基建 |
吉尔吉斯斯坦 | 109.31亿美元 | 农牧业、矿业 | 公路改造、农业灌溉 |
塔吉克斯坦 | 104.92亿美元 | 煤炭、铝业 | 水电站建设、矿产开发 |
土库曼斯坦 | 456.11亿美元 | 石油、天然气 | 天然气供应、化工项目 |
1.交通走廊重塑欧亚物流版图
中吉乌铁路成为区域互联互通的标志性项目,该铁路建成后将串联中国新疆、中亚及西亚,缩短亚太至欧洲运输距离约2000公里。2024年,铁路可行性研究完成,计划2026年启动建设。同期,中哈边境口岸实现农副产品快速通关“绿色通道”全覆盖,跨境物流效率提升40%。
2.能源合作深化资源互补
中亚五国向中国累计供应天然气超4000亿立方米,占中国进口总量的30%以上。中哈原油管道、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D线等项目保障了能源运输安全。此外,乌兹别克斯坦锡尔河州1500兆瓦燃气电站、塔吉克斯坦光伏项目等绿色能源合作持续推进。
3.产业链分工初现雏形
中国在中亚投资存量超150亿美元,涵盖矿业开发、纺织加工、机械制造等领域。例如,哈萨克斯坦奇姆肯特炼厂依托中国技术升级后,原油加工能力提升至600万吨/年;乌兹别克斯坦吉扎克工业园吸引30余家中企入驻,形成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
1.多层级合作网络成型
2023年首届中国-中亚峰会通过《西安宣言》,宣布成立涵盖外长会晤、经贸部长会议、应急管理等19项机制的合作网络。2024年5月,六国签署《中国—中亚应急管理合作行动计划》,建立联合救援响应体系。
2.竞争性矛盾待解
尽管贸易互补性显著,但五国在资源出口、农产品加工等领域仍存在同质竞争。例如,哈萨克斯坦与土库曼斯坦均寻求扩大对华天然气份额,而中国本土农业技术进步也降低了部分农产品进口依赖。
3.可持续发展命题
中亚国家提出2050年民航净零排放目标,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机场试点生物燃料应用,乌兹别克斯坦推进“绿色机场”改造,区域环保标准与中国技术输出的结合成为新焦点。
当前,中亚共同市场建设已从单一贸易协定转向深度制度融合。随着2025年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临近,区域关税同盟、货币结算体系等议题或将提上议程,中亚有望成为连接欧亚的高效经济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