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1月5日,中国历史博物馆礼堂内,一群中学生宣读《告全市同学书》,宣告北京中学生通讯社(简称“学通社”)正式成立。这一全国首个由中学生自主运营的新闻组织,以“走前人没走过的路,看前人没看过的风景”为口号,开启了青少年参与社会实践的新模式。
学通社的成立,填补了中国新闻教育领域的空白。作为继新华社、中新社、上海红领巾通讯社之后的第四家全国性通讯社,其突破性在于将新闻实践的舞台交给中学生。成立初期,学通社由《北京青年报》学校部直接指导,1994年后转由《中学时事报》编辑部管理,形成“总社-分社”两级架构,覆盖全市150所初高中及职高校()。
组织运作特色:
学通社记者以独特的青少年视角介入社会议题,打破传统校园媒体的局限:
代表性成果(部分)
人物 | 成就/贡献 | 社会影响 |
---|---|---|
许戈辉 | 凤凰卫视主持人 | 国际媒体领域的青年标杆 |
徐滔 | 《法制进行时》主持人,范长江新闻奖 | 法治报道的先锋人物 |
王瑶 | 世界新闻摄影金奖 | 中国摄影界的国际突破 |
张悦悦 | 《12岁,我到美国读中学》作者 | 推动青少年跨文化教育认知 |
学通社构建了一套成熟的新闻人才孵化体系:
其培养模式成效显著:近3000名社员中,超百人进入主流媒体,成为行业骨干()。例如,2002年范长江新闻奖得主王瑶、央视《艺术人生》导演马宁等均出自学通社()。
2000年,学通社官网依托《北京青年报》网络版上线,成为首个由中学生自主运营的网站()。2023年,其融媒体版图进一步扩展:
学通社不仅是一个新闻组织,更成为一代代中学生的“成长仪式”:
近40年来,学通社以“记录者”与“参与者”的双重身份,推动青少年从校园走向社会,其模式为全国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范本。如今,这支学生新闻队伍仍在书写属于Z世代的观察与思考。